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左雲縣地處塞北高原,東靠歷史名城大同,西接晉北大門右玉,南鄰煤電新都朔州,北眺草原明珠呼市。

山西左雲縣縣名源自左衛,明長城外線在左雲北部作為與內蒙的邊界穿過,左雲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為山西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長城、保安堡等著名景點。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左雲縣歷史悠久,據國內史學界對境內出土石器考證,早在10萬年前,已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白羊古城

白羊古城位於左雲縣城東4公里處,109國道從城內穿過,屬左雲縣乃至大同市境內最早最古老的城廓。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古城是春秋時期的遊牧民族北狄白羊族所築,因而稱白羊城,是當時白羊部落的指揮中心。同時期的白登山也因北狄白羊族所居而起名。

白羊城東西長600米,南北寬300米,佔地18萬平方米。左雲漢代稱武州塞,該城到漢元帝之年(公元前33年)重修後改成武州城,傳說昭君出塞最後一站住在這裡,然後經五路山走出武州塞。該城明洪武四年(1371)後,先後為大同都衛、大同行都指揮使司、鎮朔衛駐地。明以前,古城始終為北方重鎮。雖經2000多年的風雨沖刷,現在遺址仍然輪廓分明,城牆崇隆。只是北城牆被十里河水沖毀,東城牆被新建加油站挖掉掘平。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摩天嶺長城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五路山

摩天嶺是五路山最高峰,海拔2060米,地處我國曆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衝突與融合的結合部,是典型的高山草甸。摩天嶺長城依山而建,跌宕起伏,高大雄偉,氣勢壯觀、雄險,當地人稱“小八達嶺”。摩天嶺長城是居庸關以西比較保存完整且雄險壯觀的一段長城。長城堞垣崇隆,烽堠峻整,以城、堡、長城、烽堠的合理修築佈局,構成了一道具有軍事科研價值的防禦系統。

左雲境內墩臺密佈,全境共有墩臺145座。其中寧魯口鎮寧樓是居庸關以西大同境內最完整的敵樓。鎮寧樓為條石砌基、青磚砌牆的空心敵樓,樓南有門,門額上嵌有陰刻楷書“鎮寧”的石匾。

摩天嶺長城延伸到寧魯口遇季節河不便修築長城牆體,在河兩岸修築兩座箭樓封殺從河谷入侵之敵。現河東岸磚包箭樓仍保存完整,高約30米,為條石砌基,青磚砌牆的空心敵樓。箭樓拱券上嵌“鎮寧”石匾,巍峨壯觀,傲視蒼穹。摩天嶺箭樓是明長城唯一的一座駐兵的特殊箭樓。箭樓下的寧魯口關城與箭樓構成完整的關口防禦體系。因和平時期在此建立馬市,又稱“馬市樓”。摩天嶺長城屬地險要,箭樓獨有,黃色的長城,黛色的山體,讓人頗有邊塞古樸雄渾、地老天荒之蒼然感覺。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白煙墩廟

左雲縣三屯鄉白煙墩村,因此地原有一大的烽燧,烽燧所發狼煙,又稱白煙,故名。村內有一小廟,坐北朝南,一殿隔三間,從西向東依次為馬王廟、龍王廟、奶奶廟。此廟建於何年,未見記載,傳說為清咸豐年間創制,自建築形式分析,大致如此。廟對面有座戲臺,現僅餘一牆。

小廟幾成殘垣斷壁,廢井成墟,幾近芳躅遺蹟,雪泥鴻爪,路人經過熟視而無睹目者也。山門已坍,形制隱立,短牆缺處,疏籬插漏,廊既圮,室將傾,前堂椽損檁朽,脊裂瓦壞,上生幽草,草叢雀戲,然內中卻另有乾坤。其殿內殘存有部分壁畫,有100平方米。壁畫筆法飄逸,線條流暢,色彩明快,極具功力,有著強烈的民間美術特色。

白煙墩廟雖外型破敗,但廟裡壁畫保存完好。其壁畫根據三個大殿的供奉,分別繪著各位神祗有關的故事等內容。壁畫筆法飄逸,線條流暢,色彩明快,極具功力,有強烈的民間美術特色。尤其是馬玉廟的馬王爺,神態凝重,額眼刺光,在其它寺廟很少見到。人們常說的“馬王爺三隻眼”,也許只能在這裡看到。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月花池

月花池位於左雲威魯村北的明長城內側,卻又與長城緊緊相連。它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建在長城上的袖珍小城。月花池以長城為北牆,另築東南西三面圍牆,圍成一座周長約260米的城堡,約同北京小團城大小。是建廬烽臺的組合建築,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就是這座小的不能再小的微型城堡,卻集合了屯兵、暸望、報警乃至戰鬥等多種軍事功能,北牆上高出牆體兩丈的烽火臺,腹內有洞梯可上,洞梯81級。

月花池南牆下只有一個獨門,拱券上方,有一塊嵌入城牆的石匾,上刻斗大三字“月華池”,字體蒼勁有力。遺憾的是石匾上世紀剝落丟失。

月花池造型像一張“弓”,東、南、西三面是一道弧形的城牆,像弓背;正北的牆則是筆直的,卻像這張弓的“弦”。

月花池是威魯口的關城,是走西口的通道之一。

月花池這個美麗動聽且含秀色風情的名字,一是說因小關城旁有一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一是說有隨軍女常來此住而得名。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走進左雲看長城

管家堡,明稱“滅虜堡”,為“外五堡”之一,屬大同鎮關堡。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滅虜堡西十里的徐達窯,相傳徐達在大同鎮守時曾到此小住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月華池,為騎在長城線上的一無門小型城堡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從月華池向西望不遠處的威魯堡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威魯堡西十里即為八臺子,古老的中國長城在這裡遇到了相對較新的基督教。八臺子“大單八”是建於光緒二年的聖母堂鐘樓的遺蹟,在義和團和文革中兩次被毀,只剩下現今這一點遺蹟。後面的土墩就是長城上烽火臺的遺蹟。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俯視八臺子村的教堂鐘樓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寧魯堡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寧魯堡北十里的摩天嶺長城,從這裡俯視下面的鎮寧口古道,一座空心敵樓把守著鎮寧口。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鎮寧口敵樓,又稱馬市樓或鎮寧樓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敵樓下建有一城堡,城堡開兩門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敵樓門楣上搖搖欲墜的石匾,上書“鎮寧”二字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鎮寧口的古道,隆慶議和後曾在此開馬市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得勝堡,在得勝口西南三里處,屬大同新榮區,在左雲以東,是明朝時長城上的重要關口。得勝堡南門朝南匾額為“保障”,朝北則為“得勝”兩字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得勝堡內十字穿心街樓座,四面皆有匾,為“雄藩”(南),“鎮朔”(北),“保民”(東)和“護國”(西)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距得勝堡北僅一里遠的四城堡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四城堡東的月城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得勝口南的鎮羌堡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鎮羌堡的墩臺

山旅大同,第五站——左雲縣,走進左雲看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