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為了讓偏遠地區人民上網,美國的科技巨頭們簡直是嘔心瀝血、前赴後繼。

繼 Facebook 的公司間組織 Internet.org、Alphabet 的氣球項目 Project Loon 之後,亞馬遜也加入進來。上週,人們發現亞馬遜悄悄推出了一款要讓印度偏遠地區人民能更好上網的手機瀏覽器,而名字乾脆就叫做“Internet”。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這個瀏覽器目前僅推出了安卓版本,且僅限印度地區。根據 Google Play 上相關頁面的介紹,這是一款“超輕”的瀏覽器,大小不到 2MB,讓用戶把更多手機存儲用於下載音視頻。此外,這個瀏覽器還有節省帶寬減少網頁加載時間的功能,正所謂“更好體驗,更小成本”。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Internet"這個名字看起來怎麼都感覺怪怪的)

和其他公司的各種高科技方式相比,做個瀏覽器畫風有些清奇。亞馬遜也特意強調了 Internet 這款產品的使命感,也藉此加入了科技巨頭“讓世界都連上網”這個宏偉的目標中來。

雷聲大雨點小的各種高科技項目

各科技巨頭的類似項目中,Alphabet (Google) 的 Project Loon 開始最早。2011 年,公司內部實驗室Google[x]開始孵化Project Loon項目,簡單來說,它的目標是通過可以飛行在平流層的熱氣球來搭建網絡連接點,為網絡不發達地區提供連網服務。Alphabet通過和電信運營商公司合作,共享高速數據網絡頻譜,讓地面的通訊設備可以直接連接氣球提供的網絡,而信號之後在氣球網絡之間傳遞,最終回到地球上的全球互聯網中。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2013年6月,Project Loon的氣球們首次在新西蘭實驗飛行。據項目官網的介紹,Project Loon的發射器可以每隔30分鐘安全地發射一個新的熱氣球,項目至今已經累計了2500公里的飛行里程。其中一個熱氣球在空中飛行了190天,是“存活”最久的一個。

不過,Project Loon距離它佈滿全球以讓全世界都能享用高速網絡的目標還很遙遠。最近一次也幾乎是唯一一次真正的實際應用是去年10月。當時波多黎各遭遇颶風Maria襲擊,全地區斷電斷網,Project Loon 的熱氣球排隊出發,為當地提供了臨時網絡服務。2016 年,Project Loon 還在 Google 的開發者大會 I/O 上佔領了一個角落,後來再也沒出現過了……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Facebook 在 2013 年宣佈成立 Internet.org。最一開始,它是一個由 Facebook、高通、三星、愛立信、諾基亞等大公司組成的鬆散聯盟,成員相互之間沒有合作的義務,可能完全靠馬克·扎克伯格的影響力。這個計劃的目標是“讓世界上沒有網絡的地區的數十億人能夠上網”。後來,其他公司沒有繼續參與,留下了 Facebook 自己。聽上去像是非營利組織,實際上 Internet.org 現在唯一的真實目標就是為 Facebook 的全球增長服務。

Internet.org 下設幾個項目,其中最主要的是無人機 Connectivity Lab 和 Free Basics。前者嘗試通過高空無人機、衛星以及激光等技術來為偏遠地區提供網絡,而後者則是與當地運營商以及互聯網平臺謀求合作,以降低資費,為用戶提供最基本(當然包括刷 Facebook)的互聯網服務。

Facebook為其研發的太陽能無人機命名 Aquila,它的無尾、長翼的設計讓它飛行阻力很小,太陽能動力讓它可以在6萬英尺的高空飛行很久。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和 Project Loon 相似,無人機的用法也是多架無人機在高空組網,無人機之間用自由空間激光通信技術互相傳輸數據, Facebook 宣稱這個激光傳輸帶寬已經達到 10Gbps。Facebook將自己搭建數據中心時用到的科技與傳統光纖通訊技術結合,最終讓數據在空氣中傳輸達到光纖效果。

2016 年 Aquila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首飛,但未能正常降落。2017 年 5 月,Facebook 終於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起降試飛,然而飛行時長只有 1 小時 46 分,和宣稱的相去甚遠。和 Project Loon 一樣,在試飛之後 Aquila尚未有新的大動作,或許 Facebook 會在 5 月初的 F8 開發者大會上透露進展。。

Internet.org 的另一個項目 Free Basics,是一款移動 app,讓用戶免費瀏覽某些特定的、通用功能的網站,比如新聞、天氣、辭典、Google,以及——毫無疑問——Facebook。

簡單來說,Free Basics 和運營商、通訊技術公司以及資訊提供商合作,在這個 App 裡,不需要數據網絡(通常運營商額外收費)即可訪問。據官網介紹,Free Basics目前已經在63個國家和地區推出。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free basics在google play商店的頁面)

如今看起來,這些剛推出時關注度極高的高科技項目似乎給人雷聲大雨點小的印象,至少目前還離真的帶來實際改變有些距離,反倒是像 Free Basics 這樣的更接地氣的方式,帶來的變化更加明顯。而亞馬遜似乎也看清這點,選擇了最為務實的方式,用一個簡單的瀏覽器先佔個坑再說。

違反網絡中立性原則

儘管這些科技巨頭的“天下聯網”計劃在推出時都以公益、慈善的面目示人(比如扎克伯格就曾形容,自己做internet.org“只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但驅動每個項目的依然只能是商業邏輯,畢竟這些科技公司都是要盈利的。

Facebook 就將 Free Basics 視為一個信息高速公路的入口。外界猜測的背後邏輯是:用戶嚐到互聯網的甜頭後,就會更願意為流量買單,更多地使用互聯網服務,最終仍然是帶來互聯網消費的擴張。

而 Alphabet 也曾表示,Project Loon 是一個能帶來 100 億美元收益的生意。因為使用他們的氣球可以觸及運營商們現在無法觸及的區域,而且能省去他們去這些地方搭建鐵塔、鋪設光纖等的花費。

所以兩者所謂的慈善或者公益,在現階段都是以運營商或手機廠商買單的形式實現。

在一些互聯網設施不健全或是網絡不夠自由的地方,有不少用戶視這類項目為“救世主”,比如 Project Loon 經常被拿來當做“穀人希”的例子。但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來承擔這種公共屬性極強的任務,本質上難以避免利益衝突的存在。

更何況,這種項目很容易違反互聯網的網絡中立性原則,也即使用免費(本質上是價格戰)的手段吸引用戶到自己這來,造成互聯網服務市場上的不公平競爭。當巨頭們說“讓所有人連上互聯網”時,其實是在說“讓所有人連上Facebook/Google/亞馬遜”。

Facebook的行為在印度引發關於網絡中立性的討論。最終,印度電信管理部門在 2016 年通過禁止歧視性資費的法令,以違反網絡中立性為由查封了 Free Basics,使其退出了印度。

最大的問題在於哪個網站能出現在 Free Basics 裡面,並不是由用戶的需求決定,而是由 Facebook 決定。“如果 Internet.org 控制了印度,Facebook 就成了看門人。”《衛報》寫到。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數字殖民主義

在發達國家市場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新興市場簡直就是一片未開墾的金礦。它有一個很直觀的名字:下一個十億市場 (The Next Billion)。

拿印度來說,根據印度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協會 (IAMAI) 的最新數據,印度的移動網絡用戶今年 6 月預計達到 4.78 億,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用戶群。同時,印度的互聯網普及率仍然極低:城市地區普及率較高,為 59%,而郊區則僅僅為 18%。

印度就是科技巨頭們眼中典型的“新興市場”。而 Free Basics 和 Project Loon 們就以這些新興市場為落地和實驗的首選地。

然而不難發現,科技公司們看著這些地區尚未開墾的互聯網市場,就好像數百年前的歐洲人看著自己即將殖民的處女地一樣。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

一個叫做 Global Vocies 的組織去年發佈報告批評 Free Basics,指責其在非洲國家運營的產品不考慮當地用戶的語言習慣,內置的絕大多數是西方互聯網產品,為本地化產品設置了太高的准入門檻。

該組織指責 Facebook,並非想讓更多人接觸到開放的互聯網,而是在把用戶培養成被動的西方公司的消費者。Global Voices直接指責這是“數字殖民主義”。

但是,不斷的指責和批評都沒能阻擋科技公司們發展這些計劃的決心。Google 企業架構調整成立 Alphabet,導致很多 [x]計劃的項目直接破產,但 Project Loon 仍然活的好好的;Facebook 則在最財報中表示 Internet.org 已經幫助 1 億人連接上網,這其中大部分都是 Free Basics 的功勞,而如今,亞馬遜也為印度人帶來了“互聯網”。

科技巨頭們依然堅信他們在建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不過越來越多的人也會意識到:這世界終究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的便利都有代價,只是代價大小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