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加速基金帶你領悟80%的項目都不知道的祕籍

“估值”這兩個字是金融機構和創業者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詞語之一:

大到互聯網巨頭,如近期小米以700億美元估值 衝擊港股IPO,小到身邊的親朋好友自己的創業項目。

這些動輒成百上千萬或上億的企業價值到底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還未能開始盈利的初創項目又該以多少估值去找投資人談判呢?

今天本文就來帶大家從“技術流”加“傻瓜式”的模式全方位揭秘到底怎樣得出你的“公司估值”。

技術流概念講解

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分兩大類:相對估值法和絕對估值法。

相對估值法:就是與同類上市公司對比來發現自己公司的估值,測算過程簡單實用。

絕對估值法:是以企業的財務和經濟數據進行貼現來估算自身的價值,不同的貼現變量造就了不同的模型,例如常用的現金流貼現估值法(DCF),分紅貼現估值法(DDM)、利潤貼現估值模型等等。

AA加速基金帶你領悟80%的項目都不知道的秘籍

但是,圖表中涉及的公式比較適用於財務和用戶數據相對豐滿的成熟企業。

當企業規模足夠大,在融資過程中,專業的FA團隊或者第三方審計公司會來要企業出示財務等各類報表,再利用專業的軟件作出各種複雜的經濟模型,套入企業經營數據,最終得出企業估值。

AA加速基金帶你領悟80%的項目都不知道的秘籍

“Cut that shit! 老子公司就幾個員工,還沒有盈利,

也不想整什麼財務預測模型,別給我扯那些複雜的估值模型”

創投圈有一句話:早期企業估值的過程有時不像是一門科學,而更像是一門藝術。(“An art rather than a science” )。

創業公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其實對於選擇哪種辦法來估值,沒有統一的說法。

對於早期項目的創業者可以把上述估值模型都拋到腦後,本文告訴你一個看一眼就明白的“公司估值三步法”:

1. 你到底需要多少錢?

2. 願意出讓多少股份?

3.市場到底願意給你多少錢?

創始人眼裡的項目估值是用1除以2得出的結果,當然這個估值是要和3去博弈作出調整。

1. 需要多少錢

(這句敲黑板)搞清楚多少錢可以讓你的公司繼續維持運營並發展到業務呈現顯著增長的階段。

比方說,經過估算200萬人民幣能夠讓公司再運營12個月,這是你成長到下一階段需要的最低金額。

真正看好這個項目的投資者一般不會在投資金額上一直進行壓制。

因為如果你拿不到200萬,預估公司業務就無法達到預期增長或者面臨倒閉風險,因此需要想清楚進行融資時需要的最低金額,因為盲目接受投給你20萬讓公司只多存活一個月對投資人並沒有什麼意義。

2. 願意出讓多少股份

通常來說,在早期的融資過程中,特定一輪融資中一次性出讓的股份不會超過50%。

因為一次性出讓一半以上股份的話,創始人會有可能在一瞬間失去整個公司業務的決策權。

同樣,它也不能是40%,因為這樣留給下一輪進入的投資者的剩餘股份空間就變得很小。

如果一家初創企業在資本情況非常窘迫的情況下能夠得到一大筆慷慨的資金,筆者認為30%是一個合理的最高值。

當然,不同投資基金有各自的風格,根據不同的運營戰略來換取不同比例的股份。

比如,阿里巴巴在快速佈局自己互聯網霸主地位時就有多起數十億美元的控股權收購。

而AA加速基金主要目標是旨於助力創業者的創新精神和使命感,所以會用對應的投資金額換取企業5-10%的股權,具體比例取決於項目估值。

3. 市場願意給你多少錢

這個部分要涉及的因素就相對較多。

有一些可量化的標準因素(benchmark)決定了公司的估值區間,如行業平均估值。

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會伴隨著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談判博弈從而決定最後的估值。不確定的因素中,比較核心的原因包括:優秀的團隊、項目的增長性、用戶數量、是否有專業的機構背書等等。

創始團隊

早期投資,創始團隊的綜合水準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一個估值判斷因素。

早期團隊優劣主要看團隊背景和所做的項目方向是否匹配。

“背景”主要指核心人員的教育和工作背景:過去有哪些成就,做到哪些職位,帶過什麼團隊,核心團隊需要在自己負責領域內有過能夠證明自己能力的經歷。

在這裡團隊成員不是說一定要有牛逼到爆炸的工作經驗,但是有大公司高管,名校畢業或者多次創業經驗肯定有加分。

做一個假設,如果馬化騰(騰訊創始人)或者周鴻禕(奇虎360公司董事長)這類頂級的產品經理想重新開一家公司,那麼不管他的下一個點子是什麼,都可以預見會有數不清的資本堵門送錢鎖定投資份額。

當然,除了教育和工作背景,還有包括個人魅力、領導力、團隊凝聚力以及對於項目的投入意願等等綜合評判。

第二點是創業團隊和所做的產品要匹配:核心人員的過往經歷與目前的創業項目是否相關,是否對所處的領域、所做的產品、面對的用戶有深刻理解。

只有對行業深入的瞭解,才能培養出對該行業極強的敏銳性,知道在哪裡發力、怎麼發力。

增長性

投資者看重的不是某一個點的成績,而是一條線的增長的軌跡。

即使成果很小,也需要有技巧地展示可量化的增長成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線上英語教育平臺今年1月份上線,2月份公開課產品有80個註冊用戶,其中30%繳納了899元的年會員費。

三月總註冊用戶數達到了230個 ,其中50%的客戶繳了年費。

雖然只有三個月時間,哪怕用戶增長數量絕對值並不多,可用戶的付費佔比體現出用戶對於該項目提供服務的高度認可,從而加強了投資人對這個目標市場需求的信心。

營收水平

早期項目收入對於互聯網項目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指標,在預營收階段,投資方會支持項目方專心打造產品。

大部分投資人不期望一天一天拿分紅,他們想要“一夜暴富”。

過去二十年,亞馬遜每個季度都虧錢,而現在Bezos(亞馬遜創始人)卻是全世界最大的贏家之一;

阿里巴巴在最開始的十年,考慮最多的是怎麼活下去,似乎投資人們都相信阿里的模式終將爆發式增長;

京東連續虧損19年後,於2016年首次實現年度盈利,淨利高達10億人民幣。

相反主營業務收入對於消費產品類的項目會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因素。

有收入使投資人對公司的估值更為容易,對產品更有信心。

可是tricky的地方是,如果公司長時間保持固定不變的產品銷售收入,則說明客戶訂單增長緩慢,投資人會想是不是公司產品有問題、銷售渠道有問題或者是市場需求有問題。

這時候項目運營時間拖的越長,融資難度會越來越大。

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傳統的商業模式,做著做著就變成一門生意在做了,在下一輪融資的時候可能反而會降低估值。

用戶數量和質量

通常來講,打造一款互聯網產品項目,你吸引用戶的速度越快項目的價值就越大。

當然用戶質量也很重要,有時候千萬註冊用戶比不上200萬月活躍用戶量(MAU)。

要知道微博上變現能力最好的top10 都不是千萬粉絲的大V,而是擁有兩三百萬活躍粉絲的KOL。

加速器或孵化器背書

國內一線的創業加速器毫無疑問能增加創業項目的成功率併成為估值談判的籌碼。

企業在孵化器和加速器中能獲得豐富的資源和指導。

再舉AA加速器為例,AA每期加速營最終選定的項目,是從平均200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再經過3輪面試後才最終順利入營。

而入營後,近百位投資機構合夥人將作為項目導師,對項目進行3個月的打磨,項目方不僅能在孵化過程中找準自己的方向,還有機會不斷的與一線投資機構溝通,深入綁定。

同時,有AA這類一線加速器做背書,也能幫助創業者增加下一輪的融資機率。

另外AA加速器配備了自有投資基金-AA加速基金。

截至2018年5月,AA加速基金共投資了三十餘家早期企業,其中70%以上的項目都在拿到AA投資後又順利完成了下一輪的融資,也更加說明市場中的投資機構是有很強的意願在加速器中挑選優質項目。

行業的熱度和時機

很多項目創業者希望另闢蹊徑,在市場和用戶習慣沒有養成前開創先河。

這類概念比較超前的項目,投資機構會出於投資版圖佈局的戰略考慮進入,但一般來說會給予比較低的估值。

而對於正處於風口浪尖的熱門項目,投資方更有意願支付額外的溢價。就像是有人比喻“一旦某個行業起風了,連豬都會飛起來”。

估值越高越好嗎?

回答這個問題時,多數人第一個反應一定是:融資估值一定要設高一點啊。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告訴你:“不一定!”。

創業者應該以理性的估值和合理的速度開始發展。

為什麼呢?

舉一個例子,你這輪融資因為特殊的原因,拿了與實際估值不符的超額融資(runaway valuation),那麼下一輪融資前,你就需要實現超過100%目標的爆發式業務增長來證明以及支撐之前的超額估值。

如果你做不到,投資方普遍會將這一現象當作是公司業務下滑的證據從而給予低估值(downround)打擊或逼迫創業者接受不利的融資條款。

因此,創業者在每次進行融資時,應當客觀理性的判斷公司市場價值同時合理預見公司中長期發展。估值並不是越高越好。

近幾年,伴隨著中國整體經濟飛速發展、高度支持創業的政策環境以及大量資本進入,使得國內創業項目的估值水漲船高,而相比歐美的項目估值更佳理性並符合真正的市場預期。

文章的最後,我們給出美國天使投資人Ben McClure曾經按照項目進展設立的一個項目估值區間( A valuation-by-stagemodel )供大家參考。

AA加速基金帶你領悟80%的項目都不知道的秘籍

回到文章最開始提到的,創業公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並沒有確定一套標準可量化的方法判斷每一個項目的估值。

估值的過程不像是一門科學,而更像是一門藝術。

然而希望本文的內容能讓你把這門藝術更加科學化,希望所有關注AA的創業者們都能理性起航,長帆前行!

關注公號,留下您的郵箱地址,尋求更多詳盡的估值模板和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