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目標、沒退路”讓孩子考試更焦慮

“高目標、沒退路”讓孩子考試更焦慮

【李晶專欄】

“高目標、沒退路”讓孩子考試更焦慮

琪琪是個要強的女孩,平時學習刻苦,成績也比較穩定。但是隨著中考臨近,她每次考試時都會心跳加速、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也越來越不理想。

雖然父母怕影響女兒的情緒,從不問琪琪成績,還經常告訴她考試時要保持平常心,可仍然不能緩解琪琪的緊張心態。

原來,在琪琪居住的縣裡,大部分高中都分散在各鄉鎮,不僅教學水平較低,而且離家較遠,必須住宿,因此父母和她都非常希望能夠考入縣一中。

但是根據目前情況,由於在數學上的弱勢,琪琪只有在超常發揮時才能達到目標。所以她越想考好就越緊張,越緊張成績就越差。而且這種情況不僅反映在數學上,還蔓延到了所有科目。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考試緊張的體驗,仔細分析起來原因多種多樣。但在面臨升學這樣重要的考試時,過度緊張大多是因為過於執著目標學校但又缺乏十足把握而形成的焦慮。

用高目標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是很多父母的常用做法,他們還認為孩子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才能背水一戰,把自己的所有潛能發揮出來。這樣,即使最終達不到目標,也會好於一直保持平時的狀態。

應該說,這種做法對於那些平時懶散的孩子的確有一定效果,但同時也存在幾個問題。

1

易忽略根本原因

父母幫孩子制定高目標,往往是認為他努力不夠,希望以此刺激他在學習上多花時間和精力。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能夠幫到孩子麼?

同樣不努力學習,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因為不喜歡某門學科,有的因為不喜歡某位老師,有的因為受到朋友的影響,有的因為父母經常吵架。

因此,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並不是簡單制定高目標就能達到。與此同時,父母還應該幫孩子分析並找到深層次的原因。

同時,這種結果導向的做法,還會忽略孩子在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上的不足,和學科擅長與理解能力上的差異。

換句話說,多花時間與精力不是所有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靈丹妙藥。很多孩子長期形成的不願意複習、不注重改錯、注意力不集中、睡覺過晚等不良習慣,才是癥結所在。而對於另一些孩子,由於人與人之客觀存在的差異,即使付出再多努力獲得的回報也可能微乎其微。

所以,對於琪琪和父母來說,理性分析學習現狀和提升空間,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觀意願美化或理想化,得出的結論會更適合她的實際情況。

2

易積累消極情緒

如果不能找到並解決根本問題,即使孩子願意向高目標努力,結果也必然依舊很難盡如人意。而對於難以企及的目標,更會讓孩子產生無力感。時間久了,畏難情緒就會逐漸侵蝕他曾經高昂的鬥志。

所謂目標,最大特點就是缺乏彈性。因此,處於弱勢地位的孩子,在無法達到目標時,很難要求父母降低或調整要求,而是對自己產生越來越多的質疑和不滿。

這種內化消極情緒對孩子的傷害在於:原本可能只是某一科的學習方法存在問題,但他卻會否定自己的全部。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進而對未來失去信心。

琪琪爸說:女兒從小學到初中從沒出現過這種情況,但自從明確將縣一中當作目標後,情緒就越來低落。

人最痛苦的不是沒有目標,而是有目標卻實現不了。而且目標越具體、越強烈,無論如何努力都實現不了的痛苦也就越大。

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持續出現消極情緒,父母就應該及時幫助他分析具體原因、找到改進辦法,並且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目標。

3

易形成心理壓力

孩子由於目標過高形成的心理壓力,一方面來自負面情緒的積累,另一方面則來自沒有退路的絕望。

父母雖然儘量表現得不關注琪琪的考試分數,但她自己非常清楚父母的真實願望。這種無形的壓力讓她沒有辦法看淡成績、接受失敗。

沒有任何人能夠保證自己只會成功、不會失敗。何況是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孩子,何況是難以預料的考試,更何況孩子的日常水平與目標本來就有差距。

有人覺得讓孩子從小承受點壓力、受些挫折,有利於他的成長。這話沒錯,但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應激反應程度也不同。尤其對於性格內向、細膩、心重的孩子,更多需要來自成功的鼓勵,而不是來自失敗的壓力。

還有人覺得有了退路,孩子就不會全力以赴。但對於更多孩子而言,有了退路,才能夠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適度壓力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可一旦過度,事情的發展就會走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特別關注孩子的心態變化,並準備多套方案,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我對琪琪爸說:“以琪琪目前的情況,即使勉強考入縣一中,將來面臨心理壓力的可能性會更大。為了避免由此產生更多不良後果,建議你們認真考慮接受孩子升入鄉鎮普通高中的可能性。

雖然你們所處的環境選擇餘地很小,很難為她找到特別滿意的退路,或替代方案,但與孩子長遠的身心健康相比,上一所並不理想的中學並不是難以接受的選擇。

也只有你們真正想清楚這個問題,孩子的心理負擔才會減輕,她也才能正常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順勢而為”。當孩子想衝擊更高的目標時,父母應該全力支持;而當孩子難以承受過大壓力時,父母則應該幫他尋找退路。這樣,孩子才能以更加積極和健康的心態迎接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