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脆弱的“沙漠小鎮”,小鎮教師為治沙,走遍河西走廊!

旅遊去過中國大西北,看過西北治沙“橋頭堡”民勤縣人們的艱苦生活。

中國最脆弱的“沙漠小鎮”,小鎮教師為治沙,走遍河西走廊!

民勤縣東湖鎮,是這個橋頭堡上最脆弱的部分,它位於日漸乾涸得石羊河下游,被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東西“夾擊”,沙塵暴肆虐讓當地人倍感煩惱,當地一名叫做柴爾紅的教師忍無可忍,挺身而出,決定治沙。

孤身走遍河西走廊,探尋沙漠病因

據柴爾紅回憶,家鄉是個少雨的地方,一年下雨的次數一直手就能數清楚,連從井裡打上來的水都因為沉澱時間太久而又苦又鹹,既不能用來食用,也不能用來灌溉作物,小時候,柴爾紅經常和大人一起坐著幾小時的驢車到十幾公里外去買水,買來的那些水被東湖鎮的人們叫做“甜水”,“甜水”一般只用來灌溉和飲用,大家可捨不得用它來洗臉洗衣。

童年經歷過的事情讓柴爾紅對水異常珍惜,今天的他已經搬進了民勤縣城居住,但是每當聽到抽水馬桶沖水的聲音時,他總是不經意地露出心疼的表情。

小時候柴爾紅就聽老人們說,以前在民勤縣有個叫青土湖的湖泊,是當時民勤境內最大的湖泊,湖泊壽命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由於氣候惡劣和當地人的保護不當,青土湖的面積逐年減小,冰島最後徹底乾涸。青土湖乾涸之後,漫漫黃沙只用了40年的時間就吞沒了當時的沙漠邊村志雲村,而後繼續蔓延,直逼東湖鎮。所以對於柴爾紅來說,青土湖只是個傳說,但從他生下來開始,沙漠就一直都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中國最脆弱的“沙漠小鎮”,小鎮教師為治沙,走遍河西走廊!

柴爾紅讀書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家鄉做老師,工作的同時他還努力專研環境和地理知識,每到暑假時間,他就自己背上行囊,順著河西走廊往西北走,勘察沙漠中的環境,尋求治理沙漠的辦法,之後的十幾年,他用雙腳走過了武威、金昌、酒泉、嘉峪關等地,足跡遍佈了整個河西走廊。

中國最脆弱的“沙漠小鎮”,小鎮教師為治沙,走遍河西走廊!

由於對沙漠的研究太過於專心,柴爾紅經常在沙漠腹地不知不覺就逮到了傍晚,如果實在太晚,太久會搭起帳篷,直接在沙漠中過夜,柴爾紅說:“在沙漠中過夜,讓他聽到了沙漠的心跳聲。”

不斷研究,決定親自對沙漠“動手”

十幾年對沙漠的探索,讓柴爾紅明白了,其實民勤只是河西走廊生態現狀的一個縮影,氣候乾旱、植被破壞、土地荒漠化,這些都是沙漠在蔓延的預兆。搬到民勤居住後,柴爾紅擔任起民勤六中地理老師的植物,這其間他還繼續加深對沙漠的研究,他發現,自己的家鄉東湖甚至於整個民勤這麼多年一直治理不好沙漠其實是因為治沙模式的問題,當時的治沙模式只是將中國東部的水利開發模式整個硬搬到了西北,對於當地來說並不合適,就比如當時在西北修建的紅崖山水庫,在柴爾紅心裡就是不看好的,他認為民勤本為沙地,無洪澇災害,灌溉則可以靠疏浚河渠解決。

中國最脆弱的“沙漠小鎮”,小鎮教師為治沙,走遍河西走廊!

再之後十多年,柴爾紅此處奔走,他還加入了"自然之友"協會、拯救民勤協會,向大家普及自己對於沙漠的認識。無奈囿於影響力,效果並不顯著。 但他不甘心,想著求別人做不如自己動手,從2010年開始,柴爾紅就開始做試驗,搞起了"沙漠寒旱區綠色生態家園"。生態家園由沼氣池、溫棚、保溫隔熱層、防寒走廊、生活工作空間、水循環系統等構成,充分考慮了陽光角度、季節變化、沙暴頻發等因素。 "很便宜的,每平米只花了40塊,總共不到兩千塊。"柴爾紅自豪地說。

中國最脆弱的“沙漠小鎮”,小鎮教師為治沙,走遍河西走廊!

民勤的冬天很冷,如果靠燒煤取暖的話,每年一戶人家可以用掉兩噸煤炭,大概值三千元,而柴爾紅創造的生態家園冬暖夏涼,完全可以取代煤炭,省下一大筆錢。另外生態家園還可以當溫室使用,柴爾紅在生態家園中種植水果蔬菜,在他的細心照料下,這些果蔬都比其他農戶的要大一些。

柴爾紅說過:"不管這些事我會活得輕鬆些,可管了以後就染上了,再也戒不掉。我想總得有人來做吧,民勤是我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我不忍心看著它被黃沙吞沒。"

柴爾紅這一生,彷彿就是一部一個人的治沙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