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在即:小米最大的敵人是誰?

成立八週年、新品發佈會、即將IPO,小米近一月以來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紛紛擾擾的估值紛爭和粉絲們對於新品能否現貨的聲聲追問不絕於耳。而小米最大的競爭對手榮耀也在同一時間傳來實在的佳績:開售不到一個月的榮耀10國內銷量破100萬。

上市在即:小米最大的敵人是誰?

一個仍在輿論的漩渦裡為虛擬的估值多少而糾結,一個則是悶聲發大財在銷售業績上高歌猛進。

顯然,小米與榮耀不同。但是,毫無疑問,上市在即的小米麵對的最大敵人卻是榮耀。

暢銷和缺貨,是戰略佈局上的不同格局

眾所周知,雖然雷軍創立的小米公司,在成立前三年憑藉互聯網思維下的“風口論”快速增長,並創建了當時風靡一時的互聯網手機模式。但是從2015年開始,小米的互聯網手機模式開始備受質疑,互聯網品牌手機被冠上了廉價、質量差的頭銜。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小米自小米4發佈之後,其研發速度就已經顯現出乏力,為此小米5推遲發佈了8個月。而為了保證和刺激銷量,小米生產了過多的低價紅米手機,這些紅米手機由於成本控制原因,導致耐用性、使用體驗、質量都出了問題。待到小米6時,又被大面積曝出充電時無故重啟、Wi-Fi連接中斷等問題。到了 2016年,小米手機的銷量已經跌至谷底。

就在小米暗傷開始顯露的2015-2017年期間,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開始從普及的放量階段轉向存量換機市場的競爭,雙重因素的疊加,放大了小米此前過度營銷而產品本身品質和創新不足戰略的弊端。這也預示著,智能手機產業亟待突破和替代以小米低價低質戰略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模式。

相比小米簡單的近乎於短視的戰略,老對手榮耀走的是一條不一樣的路。從“笨鳥不等風”到“無懼風停”再到“風物長宜放眼量”、“乘風破浪總有時”,榮耀的戰略核心始終是對於產品創新和品質的堅持。這種堅持也讓榮耀直接煉成數個“千萬爆款”。

不僅是榮耀10創造了最快破百萬紀錄,此前榮耀V10也創造過最快破百萬銷量的記錄,榮耀10是再次刷新了這一紀錄。而據賽諾對於榮耀在2018年1-4月,坐穩互聯網手機第一品牌的位置,並保持了強大的領先優勢,即銷售額超過小米、魅族銷額之和,比小米多出了54億元;銷量超出小米153萬臺,而整體市場銷量及銷售額雙雙進入中國手機市場TOP5,是惟一入圍TOP5的互聯網手機品牌。可以看出,榮耀不僅是單一品類,而是該品牌的全線產品在互聯網手機和整體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優勢的顯現。

與榮耀銷量的飛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是定位高端市場的小米Mix 2s ,同樣是開售一個月有餘,但頂配版至今仍一機難求。

對此,有業內撰文分析稱,小米仍是一家創業公司,沒有底氣在首批供貨上下太多訂單,只能退而求其次,首銷時少量供貨,賣出一批等資金週轉開,再繼續投產。這也體現在了招股書上,小米手機平均存貨週轉天數為 45 天,堪比沃爾瑪,比 H&M 等快消服裝品牌還短。不囤貨,產一批賣一批,導致了小米手機永遠缺貨。而這與暢銷的缺貨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技術與創新,或成未來小米發展絆腳石

不知業內是否注意到,自去年小米手機銷量意外反彈之後,小米竭力以創新和品質示人,並屢屢以其所謂自研的澎湃S1處理器芯片、小米MIX 2的全面屏和專利來證明小米的創新能力。但實際的情況是,去年自發布澎湃S1處理器芯片後,其一直處在靜默狀態,至少業內沒有看到哪款小米手機因為採用了該處理芯片在銷量或者品牌溢價上給小米手機業務帶來實質性的正面影響和推動,而澎湃S1處理器芯片自發布之初就因其誕生的背景,創新性一直遭受業內的質疑。

此外,小米去年頗為得意的手機銷量的強勁反彈,究其根本,主要依靠的還是主打性價比的紅米系列手機。而一度被小米視為創新殺手鐧的全面屏技術,在推出後不久便迅速被其他廠商採用,甚至在價格上快速跌至千元機市場。這也讓業內意識到,所謂全面屏,其實是來自供應鏈的顯示技術,是外觀設計進化的必然結果,而非爆炸性的科技創新,對品牌來說無技術門檻。至於代表創新的專利,小米更是採用了惡補式的併購策略,企圖短期內可以彌補專利的短板,但誰都知道,迴歸品質和創新戰略的提出固然容易,但要真正落地並非一日之功,需要的是長期的積澱和堅持。

相比小米更多流於形式的創新,早在2014年獨立成長之初,榮耀手機就洞察用戶對於“速度為王”的需求,重磅發佈榮耀6,網速達到199Mmbps,這讓年輕的榮耀手機,在當時競爭複雜的手機市場迅速站穩腳跟;再如業內熟知的獨創的仿生平行雙鏡頭手機,不僅改變了相機拍照的發展史,並逐漸成為行業高端手機的標準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AI時代的到來,榮耀手機再次成為第一個吃“AI”螃蟹的手機品牌,2016年推出首款人工智能手機Magic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到去年芯片級AI的榮耀V10誕生,再到今年主打AI攝影的榮耀10,可以說榮耀通過自身的創新和產品已彰顯出引領手機產業創新和發展的能力和更大的潛質。更讓對手感受到創新距離拉大的是,據稱大賣之後的榮耀10接下來將會升級一項“很嚇人的技術”,而榮耀的用戶將首先見識到它的威力。

反過來再看小米,從其公開的招股書數據可見,2017年小米產品研發費用為31.5億,佔整體開支的2.7%;2015年-2017年,小米研發的開支佔比分別為2.3%、3.1%、2.7%,而營銷費用佔比則分別為2.9%、4.4%、4.6%。讓小米“逆襲”的2017年,研發與營銷兩個模塊費用實際落差金額高達20.8億。

海外市場,低價低質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鑑於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海外市場無疑成為中國手機廠商新的增長點和競爭焦點。

小米雖然在諸如印度等新興市場增長強勁,但其特點還是此前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獲得成功但之後迅速隕落的低價和營銷。而這種方式對於小米來說,無論是手機硬件本身,還是其宣稱的互聯網服務的盈利模式都將承受巨大的壓力,並很可能重演其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後繼乏力和被對手反超的戲碼。

更為重要的是,小米手機目前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海外市場,尤其是印度市場。此前有業內媒體人士評論:小米手機17年海外的崛起是依靠紅米軍團征服了印度流量市場。而這種過度單一市場的依賴性及海外市場與中國市場失衡的發展勢必為小米未來手機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埋下隱患。

同樣在2017年大規模出海的榮耀,則採取了注重產品創新基礎之上,穩固國內市場和大舉向海外拓展的均衡策略。根據榮耀全新的全球戰略和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榮耀致力於成為全球手機銷量前五的品牌。到2020年,榮耀手機國外的銷售收入佔到50%。值得注意的是,榮耀的海外戰略特別指出“聚焦品牌高地,覆蓋人口大國”,不放棄流量型、規模性市場,同時也不放棄牽引品牌、注重專利和技術的高端市場。

鑑於國內市場上榮耀已經擊敗小米的事實,這種所謂的複製意味著小米手機增長動力的海外市場將會很快感受到榮耀的壓力,而失去持續增長的根基。

而提及以創新為基礎,5月15日榮耀10在倫敦全球發佈後,備受海外媒體關注和高度評價。來自“鏡報”的報道稱,“該款手機具備眾多與iPhone X和三星Galaxy S9等高價手機同等優秀功能,卻僅售399.99英鎊。”的諸多好評中得到了證實。相比之下,小米在海外市場仍在以低價的紅米為主力,這似乎暗示著小米在海外市場將很快遇到增長瓶頸。

正是由於戰略、創新及市場開拓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和作用,使得小米在未來不得不面臨來自唯一對手榮耀的壓制,主要體現在因為戰略上的不同,其銷量將難以實現持續的、實質性的突破,而這對於自詡以手機硬件發展用戶的互聯網模式的小米將是致命的;其次是在產品的創新和品質上,小米短期內將難以超越榮耀,甚至有差距不斷拉大的風險;最後是支撐小米手機增長的海外市場,鑑於榮耀正在將此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反超小米模式的加速複製,小米在海外市場或許也將同樣被榮耀手機死死壓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