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在即,滴滴已在金融領域下了盤大棋

上市在即,滴滴已在金融領域下了盤大棋

據媒體消息,滴滴出行最快下半年將啟動上市,已經初步決定落戶香港,並不排除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滴滴自上月開始已尋求上市諮詢,正積極尋覓主要投資者,詢價估值約550億美元,與去年底最新一輪融資時估值接近,預計滴滴市值有望達到700億美元以上。

網約車市場早期的燒錢補貼大戰過後,滴滴就一家獨大,儘管還有美團打車這樣的新生力量,但大局已定。於是在網約車市場取得壟斷性市場份額之後,滴滴也把目光投向了別的方向,比如,金融領域。

在金融領域,滴滴儼然已經下了一盤大棋。這對於其上市來說,或許會增色不少。

汽車金融2016年3月,滴滴通過香港子公司“快富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全資子公司“眾富融資租賃(上海)有限公司”,業界普遍認為這是滴滴正式涉足金融的標誌。麻袋研究院研究總監路南向獨角金融表示,互聯網出行平臺能夠對用車服務鏈進行把控,掌握了大量用戶用車需求,並對接很多司機和租車服務企業,可以順勢切入汽車金融業務。這正是網約車公司在汽車融資租賃領域佈局的原因。

工商信息顯示,眾富公司註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法人代表為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現已變更為滴滴出行副總裁楊峻)。公司經營範圍涵蓋:融資租賃業務;租賃業務;向國內外購買租賃財產;租賃財產的殘值處理及維修;租賃交易諮詢及擔保。

而眾富公司設立在上海自貿區內,也顯露了滴滴進軍國際市場的野心。據融租之家文章分析,根據自貿區的融資租賃政策,眾富公司可與國外金融市場互動跨境融資,解決國內汽車金融公司和個人購車貸融資成本高問題,也可繞開國內汽車金融牌照管制,並且眾富公司的融資租賃業務對象可覆蓋國內外市場。

緊接著在2016年4月,滴滴與招行聯合推出了聯名借記卡,招行一網通支付產品接入滴滴出行,為滴滴司機提供購車分期,以及圍繞汽車產業鏈的多種金融業務。招商銀行成為滴滴司機購車分期的合作銀行,分期購車對所有司機開放,分期金額則依據司機個人的信用報告和滴滴數據綜合評估。

另外,在2015年11月底,滴滴還與深圳前海泰豐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泰豐租賃向滴滴提供車輛信息,滴滴錄入平臺供打車用戶選用,即泰豐租賃成為滴滴平臺的車輛供給方。泰豐租賃為滴滴司機提供兩種產品,一是“以租代購”的融資性租賃產品,一是經營性租賃的短租產品。

支付領域對於滴滴來說,支付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去年12月18日,高鴻股份發佈公告稱,以3億元的價格轉讓孫公司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一九付”)的全部股權給滴滴全資控股的子公司上海時園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時園科技”)。

一九付主要業務即:為互聯網金融、基金、中小電商等企業提供代收代付、資金結算、資金託管等服務,持有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目前已成功續牌至2022年。

當時,滴滴向獨角金融表示,“未來支付公司將服務於滴滴相關出行場景,提升司乘體驗。”

在當前申請支付牌照成功可能性幾乎為零的情況下,通過收購支付牌照,滴滴迂迴地進行了在支付領域的佈局,完成了出行場景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閉環。消費金融今年4月份,一款名為“滴水貸”的在線信貸產品悄然在滴滴出行App上線。目前,滴水貸顯示的額度最高可借20萬元。點擊頁面下方的“優先獲取滴水貸名額”後,會收到提示稱“會逐步擴大開放規模,屆時將以短信息形式通知”。

滴滴方面曾向媒體表示,“滴水貸”是滴滴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聯手為滴滴平臺的司機、車主提供的金融服務,目前主要服務於平臺內一定等級以上的司機、車主,未來有可能逐步開放給更多有需求的平臺用戶。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滴水貸這樣的消費金融產品主要扮演的是導流和提供數據的角色。畢竟,在消費金融這個領域,已經有螞蟻借唄、微粒貸這樣的巨頭以及一眾持牌機構收割大頭紅利,滴水貸4月份才加入進戰局,想要做大並不太容易,而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無疑是好的出路。

理財與保險在滴滴出行App中的“錢包”頁面,可以看到一項理財餘額的選項,其中的產品為滴滴推出的餘額理財產品“金桔寶”,在宣傳頁面顯示“餘額增值,隨存隨取,安全保障”。據悉,金桔寶由華夏現金增利提供,當前的年化利率為4.38%。

除了“理財餘額”,“錢包”頁面最下面一項就是保險,除了與出行相關的“買車險”、“堵車險”之外,還有假日版旅遊險、老人意外險等“熱門產品“的推薦。其合作的保險機構涵蓋中國人民保險、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中國人壽、陽光保險和中華保險等十餘家保險機構。

事實上,早在2016年6月,滴滴獲得中國人壽超6億美元投資之時,雙方就約定在“互聯網+金融”展開合作,如今,合作對象已經從中國人壽擴展開去,滴滴在互聯網保險領域也是越玩越大。

為何佈局金融?事實上,滴滴這樣的互聯網出行平臺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優勢。

北京大學新金融和創業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文向獨角金融表示,互聯網出行平臺使用頻率高,容易形成數據;產融場景好,容易產生金融需求。在大量數據和金融需求的基礎上,可以開展多維度的授信,而車主又可以轉化為直接的借貸主體。除此之外,還比較容易開展互聯網車險、意外險等互聯網保險業務。如果能夠掌握足夠多有徵信價值的數據,也方便順勢展開其他的金融業務。

路南也認為,互聯網出行平臺積累的用戶出行大數據,可以在徵信、理財、消費金融等領域發揮價值;再者,此類平臺相對來說是一個高頻的流量入口,做互金也會有一定的流量優勢。

此前有媒體報道,滴滴出行2017年GMV(交易總額)達250-270億美元;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4億美元;今年3月初,滴滴預計2018年其主營業務將實現盈利,淨利潤有希望接近10億美元,公司整體“微賺錢”。

如此看來,滴滴佈局金融領域,未嘗沒有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可能。滴滴出行今年1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滴滴用戶數量已達4.5億,共完成74.3億訂單,巨大的用戶量與使用頻率,能夠提供海量具有徵信價值的數據。在主業燒錢的情況下,佈局金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滴滴將要啟動港股上市,而主營業務尚在虧損,這種情況下,恐怕更需要金融板塊來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