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方便食品

古代的方便食品

“耐飢丸”

清朝有一種方便食品叫“耐飢丸”,做法如下:整半鍋糯米,炒到發黃,倒石臼裡晾著,再整半鍋紅棗,蒸熟後,去皮去核,也倒到石臼裡晾著。然後用大杵使勁搗,把石臼裡的糯米和紅棗搗爛搗勻,搗成糊狀,再挖出來,團成雞蛋大的丸子,鋪在葦葉上曬乾。

清朝人李化楠說,這種耐飢丸最能耐飢,吃一丸,保半天不餓。他在浙江餘姚當縣令的時候,曾經號召廣大群眾趁豐年多制些耐飢丸儲備起來,遇上災年無糧,可以取出救荒。

“餶飿”

宋朝有一種方便食品叫“餶詘”,讀音跟“骨朵”類似,這是一種帶餡兒食品,做法比水餃和餛飩都要複雜一些:切出來四四方方的麵皮,託在手裡,擱進去肉餡,對角折起,邊緣捏緊,出來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後再把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合攏到一塊兒,疊壓,捏緊,成品像花骨朵一樣含苞待放;然後再入油鍋炸黃,用竹籤子串起來,這就成了。

《水滸》裡面,武松要為哥哥報仇,拉來街坊做證人,問王婆道:“王婆,你隔壁是誰?”王婆說:“他家是賣餶飿兒的。”說明王婆的鄰居就賣這種方便食品。王婆嘴饞,估計吃過不少。

古代的方便食品

“守山糧”

明朝有一種方便食品叫“守山糧”,加工起來也挺容易:大蘿蔔洗淨,剁掉根鬚,颳去青皮,擺鍋裡蒸熟,冷卻後,倒盆裡,搗成泥,挖進模子,脫成磚坯,摞起來,自然風乾,然後用來築牆。

單看原料和做法,這種食品該叫“方便蘿蔔”或者“蘿蔔磚”才對。但是清代名醫王士雄說,該食品主要是用來防兵防匪———哪天戰火一起,全城戒嚴,市民們不能出去採購,等到麵缸見底、米囤空倉的時候,可以從牆上鑿下一塊磚來,扔鍋裡熬粥喝。此物貴能防守,所以叫“守山糧”。

還有一種方便食品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名叫“ ”。這兩個字比較難讀,乍一瞧,以為是形聲字,讀“倍榆”,其實正確的讀音是“布頭”,很變態。做起來也變態,發一大盆面,堆案板上搓,搓出來一個龐大的圓環,然後下油鍋炸,炸到兩面焦黃,撈出來控油,掛到牆上,遠遠望去跟大車輪子似的。

遙想當年,南北朝的前輩們駕車上路,車後大概會掛一隻炸好的,就你今天越“車後面必定掛一個備胎那樣。走到半路,前輩們餓了,把備胎取下來,抱著啃,咯吱咯吱,咯吱咯吱,香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