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在我們的印象裡,如果說到日常佩戴的首飾,那我們想到的一般是一顆精緻小巧的寶石,恰到好處地點綴在修長的脖頸或者纖細的手指上,給人一種簡單的感覺。如果有一個人,戴著招搖的耳環、金光閃閃的大項鍊、和讓人眼花繚亂的金銀手鐲,可能就讓人有點接受無能。當然,任何事情都有特例,比如——

印度

“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印度珠寶給人的視覺衝擊往往是極其強烈的。印度人緊密排列的碩大寶石、大面積的金銀閃著耀(tu)眼(hao)的光澤,雖然浮誇,卻不累贅,每一顆寶石的形狀和位置都是那麼恰到好處,盡顯奢華。

“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一對來自19世紀的耳環▲

珠寶的風格總和歷史條件有關,印度珠寶的風格也是有它獨特的歷史原因的。

“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第二就是印度的文化原因。對於印度的女孩子來說,首飾是她們身份的象徵,而且必須要成套佩戴。印度女性首飾種類繁多,有耳環、項鍊、髮飾、額飾、胸飾、腳鏈等等。印度人認為,首飾是女性生活的一半。所以即便是清貧的女子,也要佩戴首飾。

而珠寶套裝的歷史起則源於王室對於身份的追求,這些保守的統治者們希望用莊嚴而渾然一體的整體美感來彰顯自己的財富和權力。這種思想在民間流傳開來,轉化成一種華麗而奢侈的傳統,並且逐漸成為了印度最普遍的風俗。

另外,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珠寶並不是簡單地疊加和拼湊,而是講究一定方法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印度珠寶的傳統工藝。

“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昆丹工藝

昆丹是最古老的首飾樣式,它是在19世紀西方珠寶的爪鑲工藝之前,唯一的珠寶鑲嵌形式。工匠將鑽石切片嵌入微微熔化的24K黃金底座中,讓金質自然包覆於鑽石外側。齋浦爾和比卡內爾地區尤以昆丹工藝而聞名。它的發展是由莫臥兒王朝的君主們在北印度極力推崇在首飾上選用未經雕琢的寶石,以保留寶石的質樸與精純,使得昆丹工藝逐漸發揚光大。

“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琺琅上色工藝

琺琅上色工藝充分體現了沙賈汗皇帝審美情趣,精巧繁複,奢華大氣,沉著莊重,講述著千年東方古國的傳奇。這種工藝利用天然有色礦物質上色,將礦物粉料填裝進事先在首飾金屬表面做好的凹洞,通過嚴格精準地加熱燒製,便幻化為鮮豔的翠綠、深邃的藍以及濃郁如鴿血的紅色等。

“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凸紋雕花工藝

凸紋雕花工藝通常會將片狀黃金或白銀放在已有花紋的模具上,經過各種衝壓工具的重力敲壓後會在正面形成三維立體的形狀和式樣。之後,工匠們會對錶面進行進一步雕刻、增加和強化細部的花紋與紋路,最後整件首飾就像是一幅可以隨身佩戴的精細入微的立體浮雕,精緻、大方。

“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金屬珠粒工藝

據記載,早在公元前1世紀金屬珠粒工藝就已經廣泛應用於珠寶製作中。此工藝只需將與想要的珠粒大小相應尺寸的金屬長條進行加熱,直到金屬在高溫下熔化形成一個個勻稱的液體金屬球,再根據設計及圖案滴在需要裝飾的首飾表面,冷卻後,這些小珠粒就會牢牢地粘住。雖然簡單,這小小的金屬珠卻可以勾勒出任意繁複的花紋圖案。

“穿金戴銀”太俗氣?印度人帶你看珠寶疊加之美

實際上,沒有一種風格可以是人們永恆的追求。“簡約不單調”是一種美,“奢華不紛亂”也是一種美。對於印度珠寶來說,我們透過珠寶的疊加,看到的是他們獨特的珠寶文化。就像中國珠寶一樣,一塊美玉,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感恩;一顆珍珠,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憂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