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地下岩溶網絡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地表水沿著灰巖節理面或者裂縫

向下滲流和溶蝕,

地下水溶解石灰岩形成岩溶洞穴,

這些裂縫和洞穴複雜的地下網絡,

與周圍河流組成統一整體。

如果氣候變化或者構造抬升,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將沿著孔隙通道排除,

地下洞穴網絡暴露在空氣中。

5

機械侵蝕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瀑布從峭壁上流下,

瀑布底部的水流漩渦和砂粒對周圍岩石發生侵蝕,

峭壁下部出現較大的侵蝕空間,

上部懸垂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最終發生坍塌。

瀑布不斷向後推移。

6

間歇泉的噴發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間歇泉多見於火山活動地區,

熾熱的熔岩使周圍地層的水溫升高,

甚至化為水汽。

水汽沿著岩石中的裂縫上升,

當溫度降到汽化點以下時凝結為溫度很高的水。

這些水與地層上部的地下水

沿著地層裂縫上升到地面。

每間隔一段時間就會噴發一次。

7

天然拱門的形成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由於構造應力作用砂岩出現裂縫,

風化侵蝕作用又導致裂縫變大變寬,

形成很窄的砂岩牆。

近地面的砂粒不斷被風吹動,

侵蝕巖牆底部的壓實薄弱層,出現孔洞,

最終重力和侵蝕共同作用,

拱門坍塌。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8

地球物理探測地球結構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地震發生後,會產生三種波,

分別是P波,S波和麵波,合稱為地震波。

P波振動方向和前進方相同,速度最快,

能在固體和液體中傳遞。

S波振動方向垂直於波的前進方向,

S波的速度僅次於P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地球某處發生地震,

在地球的另一側只能接收到P波,而沒有S波,

推斷地球某個深度存在熔融狀液體。

根據S波發射到其他方向的接收時間,

可以計算出地下2885km的深度存在的“古登堡界面”,

也就是地核和地幔的分界層。

地球某處再次發生地震,

科學家莫霍洛維奇在有的地震觀測站點

觀測到了令人驚訝的速度更快的地震波,

他認為地殼下面存在密度更大的物質層,也就是地幔,

地震波在地幔中的傳播速度更快。

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稱為莫霍面。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9

隕石坑的形成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希克蘇魯伯撞擊坑

撞擊事件剛剛發生後,

像液體一樣流動的深部花崗岩基岩

反彈回一個高達10千米的中央塔,

然後坍塌進入環形脊。

峰環被一層摻雜起來的岩石——角礫岩覆蓋。

隨後海嘯將大量的砂質沉積物傾倒入這個巨大的洞中。

隨著生命迴歸海洋,

進一步的沉積緩慢地到來,

同時石灰岩層在隨後的數百萬年裡逐漸建立起來。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沉積環境與沉積物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從物源供給區的山地到沉積區的湖海,

會有一系列的沉積環境。

陸地環境

山麓堆積、基岩河、沖積扇、辮狀河、

曲流河、湖泊、沙漠等。

海陸過渡環境

河口灣、三角洲。

海洋環境

濱岸、淺海、半深海、深海。

這裡有各種沉積環境圖解。

(這張圖是每個地質人都要刻在腦海中的一張圖)

不同的沉積環境也對應著不同類型的沉積物。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2

河流搬運的分異沉積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河流對沉積物的搬運作用

隨著河流入海,流速逐漸變緩,

攜帶的沉積物也出現分異沉積。

大顆粒的沉積物較早的沉積下來,

細粒懸浮物質可以隨水流搬運到較深的水域。

不同顆粒大小的沉積物會有不同的運動形式,

如下圖所示。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3

沙丘類型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不同的風力方向、含沙量和地形差異

會形成不同的沙丘形態。

蜂窩狀沙丘

多種方向風而風力又比較均勢的情形下而形成,

地表形態體現為中間低、

四周以無一定方向的沙梗

所形成的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沙窩形態。

新月形沙丘

單一方向的風或兩種相反方向的風的作用下形成的,

沙丘兩翼順著風向延伸,

大部分出現在沙漠的邊緣地帶。

拋物線形沙丘

當新月形沙丘的地面上遇植物灌叢阻礙時

可以形成拋物線沙丘,

平面形狀與新月形正好相反。

橫向沙壟

一種巨型的複合新月形沙丘鏈

與風向垂直分佈。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4

煤的形成

10大動圖,博士後為你講解常見但不明白的問題

植物殘骸在沼澤或者湖泊中被微生物分解泥炭,

形成一種鬆軟的有機質堆積物,形成泥炭層.

泥炭層不斷被上層沉積物覆蓋,

隨著埋深的增加,

溫度、壓力不斷增大,

會發生泥炭-褐煤-煙煤-無煙煤的轉變。

具體還有更細的分類:

氣、肥、焦、瘦、貧、無煙,

(這是口訣)

變質程度越來越大,碳含量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