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大餐開始讓香港投資者消化不良?

騰訊大餐開始讓香港投資者消化不良?

騰訊控股就是香港的麵包和黃油。

即使是在Naspers於3月大幅減持100億美元(約合640億元)股票之後,騰訊股價似乎依然勢不可擋。就在5月17日,這家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成交額在一季報公佈後突破35億美元(約合220億元)。財報顯示,騰訊一季度利潤輕取預期。

海量交易或許正是香港交易所渴望高科技初創企業來上市的原因之一。現在,為吸引新經濟企業,香港不光允許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上市,甚至取消了對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盈利要求。

交易所畢竟不是慈善機構。它的季度收入與交易量密切相關。過去10年,香港交易所營收與該市場交易活動之間的相關係數升到82%,令人印象深刻。

而且,投資者普遍喜歡新經濟題材股。騰訊在恆生指數佔9.4%的權重,但若以30日成交量均值來加權,騰訊在恆指的權重就高達四分之一。交易活躍的個股還包括中國平安、吉利汽車和蘋果供應商瑞聲科技及舜宇光學科技。

騰訊大餐開始讓香港投資者消化不良?

換言之,香港交易所從騰訊和吉利賺的錢比從匯豐控股、中國工商銀行或中國移動要多。對交易所而言,初創企業與高科技公司是真正的獎賞。

然而,看重利潤可能是短視之舉。2018年以來的交易量顯著下滑。誠然,交易放緩有全球看跌情緒的影響,但對一個首次公開募股(IPO)熱潮剛進行到一半的市場而言,這可不算是好兆頭。

部分投資者已經精疲力竭。投資平安好醫生11億美元(約合70億元)IPO的家族理財室,可能在該股上市首日虧損2萬美元(約合13萬元)。2017年熱門新股雷蛇較發行價下跌了35%。

騰訊大餐開始讓香港投資者消化不良?

即將到來的IPO規模之大,意味著更多失望或許等在前方。Naspers減持的100億美元(約合640億元)騰訊股票已經很難消化。現在,國有企業中國鐵塔也申請上市,並將挑戰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集團的估值。這兩家公司的IPO籌資目標均為100億美元(約合640億元)。

身兼市場監管者與盈利機器的角色向來不易。更何況,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還要照顧一大家子。2017年,該公司為大約1700名員工付出了23億港元(約合19億元)左右勞動力成本,佔收入的20%。李小加本人的收入超過2550萬港元(約合2100萬元)。

賺錢沒有錯。但麵包和黃油固然很好,飲食均衡也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