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有關電競,傳統體育人有怎樣的看法?魏紀中老先生的觀點無疑是非常值得傾聽的。而專訪對話之後我們發現,魏老與電競的淵源極深,也有著很多值得行業參考與重視的真知灼見。

文/ Alvis雷

在中國體育界,有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老人:

他先後擔任過十二年中國奧委會秘書長,國際排聯第一副主席,亞奧理事會體育運動委員會主席等職務;

1990年,他主持參與了2000年奧運會的申辦工作,儘管最後北京以2票之差敗給了悉尼,但正是由於他努力,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經驗;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申辦成功,擔任主席特別助理的他,也絕對稱得上是功不可沒。

這位老人便是被譽為“中國體育產業、奧運產業之父”魏紀中。在如今中國電競產業高速發展之時,這位傳統體育界的泰斗級人物也開始關注起了這項新興運動。

2018年3月17日,身為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的魏老來到了第二屆WESG全球總決賽的舉辦地海口,體育產業生態圈有幸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新聞媒體,和魏老專門聊了聊他眼中的電子競技。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這不是我第一次接觸電競”

“我第一次做電競比賽是在2007年澳門的第二屆亞室會上,當時的我還不太懂電競,但是他們告訴我,這個年輕人喜歡,而且亞洲幾乎所有的國家的都有。

在採訪的一開始,圈哥本以為坐在對面的這位體育界泰斗會對這項新興的運動並無太多接觸,但事實上魏老和電子競技的情緣很深,他也是最早在中國官方層面推動電競發展的那批人之一。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第二屆亞室會盛況

在他看來,由於年輕人的興趣轉移,與科技化的趨勢加深,電子競技的出現是一種時代必然。而對於傳統體育來說,倡導更多年輕人加入其中也是十分必要的。於是,在這種觀點的推動下,魏老和當時的亞奧理事會又幫助電子競技,加入了後來2015年在韓國仁川舉辦的亞室武會。

“電競是體育的第三個層次”

儘管魏老本人對電競的發展表示支持態度,但社會上爭論“電競是不是體育”的聲音也至今沒有停息過。儘管在此期間,已經有業內業外許多人站出來予以解釋,但也始終難以讓公眾得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同樣,圈哥也將這個問題拋給了魏老,作為“中國奧運產業之父”,他的回答會更具有權威性。

“現在世界上體育競賽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身體競技Physical Competition,類似於奧運會;第二層叫腦力競技Mind Games,比如各種棋類;而電子競技Esports是第三個層次。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魏老認為,我們目前所熟知的奧運會等身體競技比賽,其實始於工業化開始的這段時期。而在更早時期的、在古代奧林匹亞舉行的運動會中,他們的比賽項目只有兩種——角鬥和田徑,主要是由貴族下注、奴隸比賽的賭博行為,在比賽後奴隸要麼死要麼解放,根本就不屬於體育競賽的範疇。

“在工業化開始時,社會和國家間總是充滿著經濟等各個領域的競爭。當時由於法國在和普魯士(現德國)的競爭中總是失敗,民族精神一度低落。顧拜旦到了工業化高度發達的英國,考察了他們民間的遊戲Games,再把它引進法國,企圖振興民族精神,

後來就成了奧運會Olympic Games。

他解釋道,正是由於當初大家互相競爭的“博弈思維Mind”出現,才後有了身體運動Physical Competition的奧運會,所以其實第二層的出現是要早於第一層的。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動不動身體去判斷某項運動是不是體育,這種說法缺乏歷史根據,更是一種淺薄的理解。

另外,電子競技Esports這一層次參與者數量高、觸及成本之低也是另外兩個層次所不能企及的。

魏老告訴我們,國際奧委會當時改變自己對電競態度的一項意見在於:身體運動和腦力運動首先要學會規則、同時還要有足夠的身體條件和腦力天賦支持,所以參與者越來越少,金字塔越來越窄;但電競有一個引導性學習的過程,它的觸及成本極低,殘疾人和正常人、男性和女性都能夠平等從事這項運動,也不受限於場地和天氣。

“對於電競我們要有兩種勇氣”

對於以上意識形態的區別,即便是現在國際奧委會內部,也確實還有沒想通的人。但就目前全球電競發展現狀和狂熱的年輕人群體來看,接納電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必然。

在兩會上,有代表提出當前中國社會有許多年輕人因為沉迷電子遊戲,導致荒廢學業和生活。因此,和電子遊戲同氣連枝的電子競技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牽連,許多人認為不能讓電競成為遊戲沉迷的擋箭牌。那麼遊戲和電競,他們彼此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在此前另外一個採訪中,國際奧委會委員、著名冰球運動員安吉拉女士告訴圈哥:“電競選手的訓練和傳統體育運動員的訓練是一樣的,都先要達到沉迷專注的狀態。但和玩物喪志的沉迷不同的是,電競選手的訓練有一套科學完整的計劃、他們的作息時間接近於傳統體育,是體育訓練的一個分支。相反,那些漫無目的的玩耍則是沉迷。”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而在魏老看來,這兩者邊界模糊導致的認知偏差確實容易形成,但不能因此而拒絕電競,正確的做法是勇於面對、興利除弊。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面對電競必須要有兩種勇氣。第一是有勇氣面對現實,電競的出現是時代必然,我們也必須去接受,不要它會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第二個是有勇氣興利除弊,規範化管理現在的電競訓練模式,使得它更向傳統體育靠攏,並在青少年群體間樹立正確的電競職業觀。”

“身體素質取決於自己,責備遊戲是因噎廢食”

在2018群體賽事發展研討會上,新浪體育總經理魏江雷曾在發言中表示,如今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的下降,和遊戲、電競的“過於發達”有著直接聯繫。事實上在體育界,和魏江雷持同樣意見的人也不在少數。那麼,難道遊戲和電競的發展就這麼和身體鍛鍊過不去嗎?

“人的身體素質取決於他自己,身體鍛鍊最重要的在於自覺性,當人們感覺需要鍛鍊、提升身體素質時,那麼他自己就會去。”在魏老眼中,這兩者之間並不衝突,“比如香港的那些大老闆,他們每天工作非常辛苦,但即便如此自己也能意識到鍛鍊的重要性,經常去游泳打球。”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積極進行鍛鍊,已經成為了一些電競戰隊的固定科目

對於那些相左的看法,魏老反而認為它們多少存在著以偏概全之嫌。就和之前的一種說法類似,因為打遊戲而學習不好的人確實存在,但這也不是多數,因為即便不是遊戲,也會有別的東西來毀掉他,我們不能因為這種個例去全盤否定遊戲是不好的;同樣也有因為打遊戲而聰明絕頂的人,他們不到30歲就家財萬貫,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完全肯定遊戲就是好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年輕人自己要意識到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去權衡地發展;而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來一點點地減少這種負面效應,也就是之前所謂的興利除弊。在所有可能的處理方案中,因噎廢食是最糟糕的。

“電競和體育必須要有共性”

2017年9月19日,亞洲電競協會宣佈成立,霍啟剛擔任首屆主席。而談到電競入奧,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提出三個觀念,反對暴力遊戲提倡體育模擬類遊戲、建立公平公正的規章制度、成立完善的電競協會。

在傳統體育的思路中,這本應是一件電競正規化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但卻由於其餘電競協會的不承認、廠商間的角力,導致這一事件的影響力並沒有達到想象中的高度。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同樣是入奧,魏老是不僅是推動北京申奧成功的最大功臣之一,還是國際奧委會的常客,在此前的一次會晤中,魏老曾和IOC建議,不要承認在現在國際上最大的五個電競協會的官方性。

“電競和體育必須是要有共性的,我們都知道國際奧委會旗下是有許多單項體育協會,每個分會控制一項運動。但在電競裡面,這樣的組織架構是沒有的,電競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你不能用這一個概念去運營整個協會。這是體育發展的規律,這也是電競作為體育的一個層面,所必然要接受的一種階段。”魏老直接點出了目前電競協會存在的不足。

另外,他也指出了電競目前做的出色的地方。魏老認為在傳統體育中,規則的修改是要傾向於弱者的,比如籃球運動曾多次修改規則,來減少了身體對抗帶來的優勢,盤活了如今以金州勇士為首的小球打法,讓小個子球員在高人林立的籃球運動中也能找到機會,這是一種平衡。而在電競中許多遊戲也有著修改版本的傳統,這其實也是一種保護弱者,免受一種過強打法的摧殘,同時豐富了觀賞性。

“電競和體育產業都不能追求利益最大化”

“當體育成為體育產業的時候,它就會受到利益的驅動,那麼就會把路子走歪。想當年薩馬蘭奇親口對我說,體育脫離不了經濟,但是體育不能被經濟所領導。

在足球領域的投資人紛紛質疑德甲球隊“你能投資我們,但不能領導我們”的做法無腦時,魏老站出來為之力挺,認為他們保持了體育的純粹性。事實上,當體育產業這個名詞出現以後,產業商業性和體育公益性的衝突也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而當電競的時代到來後,遊戲廠商發現了電競賽事有著極佳的遊戲營銷效果,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廠商官方賽事,並利用直達C端的渠道,一度將第三方公司辦的電競賽事擠到了生死邊緣。事實上,我們從商業角度來分析,遊戲廠商作為電競項目IP的持有者,廠商官方賽事自誕生之初在理論上就無可爭鋒,通過上游優勢來控制整個產業也並不是件困難的事。

我們一定要注意,體育是有公益性的,哪怕是現在的體育產業,都不能忘了這個本,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我講過電競和體育是要有共性的,所以你回頭看電競的廠商官方賽事,我們永遠不會承認他是體育。”對於廠商官方賽事風頭正勁的局面,魏老表達了他的觀點,但很明顯光靠這個觀點是無力改變行業的。

而他出席的WESG則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景,賽事主辦方阿里體育CEO張大鐘向體育產業生態圈表示:“我們做WESG不但這屆投了2個億,而且在五年之內都是要投入,就沒有想過要盈利。我們的目的就是讓電競要和傳統體育接近,並推動它入奧。”在這番話的背後,其意下所指便是體育的公益性,這點和魏老的想法不謀而合。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國際奧委會委員安吉拉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她認為電競進入奧運需要有更多的第三方賽事站出來,而不能僅限於目前廠商官方賽事盛行的局面。同時奧運電競不能是單一的一款遊戲,而是需要更多品種的遊戲,且不能讓遊戲廠商控制了體育的思維。

在經歷了一上午的採訪後,圈哥能夠深切地從對面這位年逾耄耊的老人身上感受到對電競的熱情。

面對社會中目前仍舊存在的異種輿論,魏老一方面希望外界能夠更有勇氣地去接納電競,另一方面也希望電競本身能夠在未來和傳統體育之間能找到更多的共性。

不過概念和商業往往是兩回事,在經歷過電競意識形態的爭論後,國際奧委會和電競下一個爭論點來到了“遊戲IP持有方、遊戲廠商該不該控制電競”這個話題。單從商業的邏輯看,“從廠商手中奪走控制權”現在來看仍舊是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另一方面廠商似乎也不甘心放棄“體育化”的策略思路。所以,未來雙方的博弈還將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

專訪魏紀中: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擁抱電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