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古琴,又稱瑤琴、絲桐,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已有3000多年曆史了。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蘇州64歲的裴金寶,與琴為伴近40年,無論是彈琴、斫琴還是修琴都頗有建樹。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吳門琴派古琴大家

古人斷木為琴,故制琴又叫斫琴,裴金寶40年來始終採用傳統的斫琴手法。

一張古琴,需經歷選材、修形,槽腹、合板、灰胎、髹漆、上弦七大工序。完整的“板弦合體”,需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沉澱1—2年的時間。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斫琴是手工活,沒有標準化的工業流程,如何使琴體、絲絃之間形成良好的共振,依靠的都是斫琴師的個人經驗。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琴靠共鳴腔發生,如果挖的不夠,琴是死的。琴的大小寬窄都與槽腹有莫大的關係。

好木難尋,裴金寶形容是一個淘寶的過程。他經常到市場中轉幾個下午,都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材料。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制琴用料,除了選擇限定的樹種之外,木材的出產年代和紋理輕重才是關鍵。

老琴難得,能夠留存到現在的數量非常有限,就連故宮館藏也不過40餘張。

但由於古琴在世久遠,人為和自然的損壞,不少老琴殘缺不全、少有完整。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裴金寶修復古琴講究“以古修古” ,既要保持原來的面貌,又要保持它原來的聲音,修復完成後100年內不能再壞。

修一張古琴少則兩三月,多則一年時間,而裴金寶修復古琴從來都是免費的。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很多人不理解,如此費時費力為了什麼,裴金寶說,“修琴過程中,看得多了,比幾個錢收穫還要大。每一張琴都是我的老師。”

64歲大叔堅持古法制琴40年,一把售價幾十萬,修復古琴從不收錢

如今,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上門學琴者,裴金寶也將自己“修煉”古琴的所得傾囊相授。

古琴身長不過數尺,卻涵養天地,弦不過數根,卻演繹乾坤。與琴相伴半生,裴金寶做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