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美食家》:吃什麼,你就是什麼

文/戴桃疆

美食番的男女主人公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堅持一個人找飯吃飯的職員井之頭五郎堅持了下來,“孤獨的美食家”這個標題原本意在指明五郎“一個人吃飯”的這點,沒想到拍來拍去拍到第七季,真的成了日本美食題材電視劇中現存的所剩無幾的食客,是雙重意義上的“孤獨的美食家”。

《孤獨的美食家》:吃什麼,你就是什麼

《孤獨的美食家》劇情十分簡單,四處出差的井之頭五郎(松重豐飾)因為肚子餓而四處找吃的,有時是特地到某家店去,有時隨緣就餐,消費也就是日本工薪族的正常水平,不同的是井之頭五郎的飯量並不小,加量自然要加價,但成全觀眾——畢竟如果不附帶料理過程,看人吃東西獲得滿足也要保證時長才行。

無論是作為漫畫放在日本美食漫畫門類中,還是作為美食番放在日本同類題材電視劇中,《孤獨的美食家》都是獨樹一幟風格鮮明的。

首先是劇情簡單,專注於表現食物和食物的口感、味道,基本不需要額外的情節推動,主人公專注地挑選食物、專注於品味,與店裡的老闆、夥計或其他食客很少交流,更不會突然端出一碗心靈雞湯,食物是《孤獨的美食家》絕對的主角,井之頭五郎在食物面前其實是個“配角”。

其次是所到店鋪皆為真實存在的,和那些以分享家常或專業級料理技巧的美食番區別開來,也和那些從虛構店鋪端出菜來的設定有所不同。沒有料理技法相當於去掉了前戲,上來就直奔主題,堅持非虛構意味著《孤獨的美食家》和米其林星級評定名單大致類似,具有指引作用,只要想,觀眾也能在同樣的地方吃到和劇中人物相同的美味食物。

《孤獨的美食家》:吃什麼,你就是什麼

第七季前兩集出現的食物

和其他噱頭花哩胡哨,靠各種幻想鏡頭、額外情節為美食番增色的美食題材電視劇不同,《孤獨的美食家》真的是本本分分地吃、老老實實地表現食物的美味,誇張表述食物美味的方式完全侷限於畫外音的形式,沒有多餘的畫面,只有烹調好的食物和食客井之頭五郎。

靠食物本身的魅力其實是完全可以征服觀眾的,但許多美食番並沒有這樣做。原因在於許多美食番都改編自漫畫作品,黑白平面上的食物很難誘發讀者的食慾,為了連載的趣味性,劇情成了必須品。

同樣改編自同名漫畫作品,《孤獨的美食家》很好地發揮出了影像的魅力,用鏡頭替代觀眾視角仔細地審視食物,用日本電視劇吝惜地打光和低飽和後期調色全方位展示食物,即便畫面並非如夢似幻,食物本身的魅力仍然能夠衝破重重阻礙以排山倒海之勢刺激觀眾的食慾,原因不僅僅在於食物的美味,選題和表現方式同樣功不可沒。

《孤獨的美食家》:吃什麼,你就是什麼

《孤獨的美食家》選題大多數都是日常接觸得到的食物,堅持大眾路線,不會偏或怪,會重點表現肉質的結實和主食的口感,以碳水為基礎結合葷素搭配組成的一餐,再佐以松重豐的表演,能夠帶給觀眾滿滿的飽腹感。

大量特寫鏡頭對準食物,極盡所能地展示食物的狀態,搭配好之後再以特寫鏡頭展示食物的全貌,從視覺上一再彌補觀眾無法直接品嚐劇中食物的遺憾。

從內在原理上,《孤獨的美食家》和長盛不衰的“吃播”類似,觀眾通過觀看他人大量進食彌補自己無法實現的食慾從而獲得替代性的生理快感。不同之處在於,“吃播”的缺乏藝術加工,更傾向於滿足觀眾的生理快感,電視劇仍然屬於通俗文化作品範疇,吃喝背後仍然要表達一種精神上的訴求。

正是這層訴求讓井之頭五郎在“吃播”對美食番攻城略地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甚至出現了某種獨孤求敗的孤獨感。

《孤獨的美食家》:吃什麼,你就是什麼

井之頭五郎對於食物的熱愛赤誠、對於美食的追求執著且純粹,對料理者和食物心懷敬意,對自己的工作也嚴肅認真,是日本電視劇中最喜歡塑造的那類平凡但心懷職人之心的角色。

恰好吃的藝術是總結一切的藝術。法國哲學家福柯有言,“把飲食作為生活的藝術來時間,完全是將自己建構成主體的方式。主體對身體的考慮是正當、必要且充分的。”道德與美學難分你我,於是飲食成了主體性的科學。飲食是一門有關個體的領域,是構成自我的途徑,法國人布里亞-薩瓦蘭在《味覺生理學》中寫道:“吃什麼,你就是什麼。”對於像井之頭五郎這樣專注而認真的吃喝者,孤獨算不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