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匾:收藏、文化兩相宜

牌匾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符號,歷史相當悠久。我國古代牌匾可以說是融漢語言、漢字書法、雕刻、傳統建築技巧於一體,集思想性、藝術性於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如今還存世的古代牌匾多數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有的成為了收藏品。

老牌匾折射人文歷史

牌匾自秦漢時期就被人們應用在生活當中,悠久的歷史亦積澱下了深厚的牌匾文化。古代牌匾對於今人來說也並不陌生,在歷史遺蹟、老字號店鋪、舊宅子等地方還能找到它們的身影。而那些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又逃過時間的浩劫得以完整保留的古代牌匾,被收藏人士親切地稱呼為“老匾”。

是什麼人喜歡收藏老匾?這個很難說,不少主收方向並非牌匾的人士,手裡也會有幾塊老匾。有藏家這樣說,喜歡老匾主要還是因為牌匾上面的內容,也就是它背後蘊涵的文化味。筆者的一位藏友張松國,收藏以瓷器、象牙居多,近年來陸續收進好幾塊老匾。張松國有一套老匾,一塊橫匾上書“墨香”二字,落有“道光13年”和題字者名款。兩塊豎匾,分別為“勤儉治家箴”、“詩書名世家”。張松國說,這是套文匾,大意是勤儉持家是打理、維護好家庭生活的所在,飽讀詩書是使人揚名蓋世的法寶。內容對現代人仍是大有啟發,如今的家庭理財也離不開勤儉、要避免浪費,而擁有知識雖然未必能使人取得巨大的成功,但也是立足社會的根本之一。

張松國還收藏有官匾、壽匾等不同類型的牌匾。他介紹,牌匾不僅是指示標誌,更是文化身份的標誌。歷史上它就廣泛應用於宮殿、牌坊、寺廟、商號、民宅等建築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文化、人物、皇權、信仰、商業等信息。比如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商業領域的牌匾,它們往往是通過巧取文學作品、憑藉商聯文采、援引成語典故、附著神話傳說、名人題字等方式,抓住人們傳統的趨吉心理,以此來表達店家對客人的報恩情感,同時也顯示店家誠信。一塊有分量的牌匾,能極大提升店家的整體形象。

許多好詞、警句,都是古今通用的。因此老匾對於現代藏家來說很有吸引力。

老牌匾:收藏、文化兩相宜

蘊藏豐富內涵

一塊牌子上雕刻特定的文字,就成了牌匾。如今的牌匾多數被用做招牌,類型和內容都較古代牌匾顯得單調。走訪中,筆者所見老匾均為木材料,其實老匾還有石材牌匾、銅匾等幾類。有懂行的藏家介紹說,石牌匾給人厚重、沉穩、肅穆的感覺,常用於陵墓建築和古城池的古樓、鐘樓、石牌坊等建築。銅匾則因造價昂貴,一般很少使用。

據收藏專家介紹,中國古典牌匾按外觀形式可分為橫幅和豎幅兩類,也有橫幅與豎幅同時使用的對聯形式。在我國明清時期民宅的門楣、壽梁和枋梁等處,常常可以見到以成語典故、前輩留言為題材的牌匾,涵蓋了為人處世、經商秘訣等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文化內容。

如果是按照所要表達的內容來分,則主要可分出六大類。第一類為名稱,如“南鯤××代天府”;第二類為身份,如“進士第”;第三類為頌恩,如“永護蓬瀛”;第四類為警世,如“爾來了”;第五類為祝賀,如“壽比南山”;第六類為姓氏堂號,如“滎陽世澤”。牌匾上除了主文之外,左右的小字大多撰寫捐贈人及頭銜和落款的年代。現如今,許多古代寺廟就是通過牌匾上的資料信息確定創建的年代。

牌匾的文字通常都比較少,結構款式也很簡單。古人對牌匾的要求就是適情應境且文辭精粹。按照匾文的題材來分,有表示樓堂殿閣名稱的“滕王閣”、“長生殿”、“望月亭”等;顯示商家字號的“榮寶齋”、“同仁堂”、“老鳳祥”等;歌功頌德的“桃李滿園”、“愛民如子”、“高山仰止”等;繪景抒情的“清風肅來”、“春和景明”、“山清水秀”等;述志興懷的“海納百川”、“天道酬勤”、“與時俱進”等;慶典開張如“生意興隆”、“大展鴻圖”、“財源廣進”等。

收藏專家說,為牌匾題字的人也有講究,主要是當時的顯貴、名流和書法家。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能得到皇帝御賜的牌匾可是無上的榮耀,能得到顯貴名流題字的牌匾可以說是家裡最好的裝飾品,而書法名家所題的牌匾對於文人來說意義就不言而喻了。牌匾的底色以黑色居多,也有紫、紅、綠、棕等顏色的。內文最常見就是真金顏色,就是在字上敷貼金箔的“真金字匾”,貼金工藝很有講究。除了貼金外,還有鑲嵌象牙、獸骨或螺鈿的。

字跡遠凸近凹

從遠處看,牌匾上的字是凸起的,且非常立體;湊近牌匾看,才發現上面的字其實是凹進去的。走訪中,幾塊神奇的老匾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藏家介紹說,這種神奇的效果是依靠雕刻工藝來達到的。

“刻匾須吃透古匾”,在一家古玩城經營刻字生意的劉師傅介紹說,想要刻出一塊好牌匾,必須要向古人學習。古代牌匾按製作工藝分有平板陽雕、平板凹雕、平板漆字、圖騰雕框、鏤空圖騰雕框等形式。字的刻法有中凹陰刻字、中凸陽刻字。古代牌匾有許多秘不示人的技藝。劉師傅曾聽人說過,古人制作牌匾通常選用百年以上的廢棄房梁或門扇,這樣的木材經過時間的考驗後,木性十分穩定,製成牌匾不易開裂變形。木質以紅松、核桃木為主,更講究的還有用金絲楠木或是紫檀木等高級木料。

加工時,要用兩年以上豬血膩子填縫、刮平,五至七道大漆做底,陰乾打磨後上三道桐油。此外,古人還有獨特的剔光、修圓秘法,可以讓牌匾上的字無論陰陽刻,遠看都有立體效果。

一塊老匾訴說一段往事

有一位藏家對筆者說,收藏老匾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這樣更能從中得到樂趣。意思是說,這些上百年的老匾,必定經過若干人手,見證過若干人事,藏家不僅要從匾上的蛛絲馬跡追根溯源,還能通過自己的推測來發掘出其中的故事。

內文是飽滿圓潤,柔中帶剛的三個字--“不二價”,匾的面上均勻分佈金漆,匾身以名貴的紫檀木包邊,這塊明清時期紫檀邊框“不二價”匾是典型的古代商業牌匾。光從字面上理解,許多看過這塊匾的人都猜測,過去是放在典當鋪裡作為鎮店之寶的。如今,這塊匾被藏家張松國所得。當初他在一條古玩街上看到這塊老匾的時候,一眼就看出了材質上的不凡之處,等店老闆開了價便二話不說買走了。此後還多方面查找資料尋找出這塊老匾的來歷,目前已有一些眉目需要進一步的證實。這塊老匾,仔細摸會發現匾身內裡似乎夾有東西,估計是紙張文書一類,如果取出來看必定大有發現。但是,考慮到貿然動手,會損壞老匾的整體外觀,所以就沒有刻意在其身上尋找證據。

一些藏家還收藏了祠堂府第的牌匾,像常見的“五馬流芳”、“世德流馨”等匾文,在彰顯家族輝煌的背後,是先人鼓勵、要求後人要堅守優秀品德、光榮傳統。在古玩市場上,筆者看到不少號稱是古代名家題字或是流傳下來的牌匾。當然,其中的真偽還需要藏友拿出眼力來辨別。如果這些老匾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老”,上面所反映的時代政治、經濟、民俗民風、藝術、文化等信息,對現代人更全面地研究歷史大有意義,正所謂是“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濤,可得濤眼;以匾學書,可得筆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