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到學校接孩子,還差點時間才放學,幾位家長在校門外等著,大家就胡亂的聊了起來,有位家長就提到孩子的學習要從小抓起,一定不能鬆懈,只要孩子堅持勤奮學習,將來一定能考個好大學,她還舉例說了某鄰居家兒子學習特別努力,特能吃苦,後來考取了清華大學。這位家長還借用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來強調勤奮是取得學業成就的最關鍵因素。

清華北大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另一位家長認為這種說法不一定科學,他表示,孩子自身的天資很重要,如果本身沒有較好的智力水平,無論多努力,無論請多好的老師去教,也無法考取清華北大這樣的高校,最多能考取個985高校就很好,那些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並不是勤奮就可以做到的,也並不是老師教出來的,他們除了擁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語言能力、觀察能力,還在學習上有極高的悟性。另外,他們並不是傳說中的那般努力,玩的時候,他們也會瘋狂的玩,並不會因為即將高考就每天超負荷的學習。這位學生家長最後總結,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的,並不是所有的差距都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彌補。

清華北大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聽著兩位家長的爭論,覺得每個人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筆者有位同事,他兒子就是去年考取北京大學的,下面我就來說說這位北大學子的故事吧。

同事姓周,我們喊他老周,喊他兒子小周。小學五年級之前,同事兒子成績並不突出,班上約五十個同學,他的成績大概在十名左右,不過見過小周的人都說他靈光,跟人說話邏輯清楚,道理分明,年長的親戚朋友不一定能說得過他。雖然成績不算頂尖,但小周做奧數題絲毫不吃力,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一次奧數考試,他考了96分(滿分100分),全校第一,第二名只有75分,這麼大的差距,在這個小學教學史上都非常罕見。從此之後,他很聰明的名聲傳遍學校。

清華北大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進入初中後,小周學習上的優勢逐漸顯示出來,數學長期滿分,總成績基本上年級第一,各種奧賽獎牌拿了很多。初二時,他喜歡上一款遊戲,為了玩遊戲,他跟他爸爸定下了一個“協議”,只要考試保持年級組第一,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遊戲時間,這個“協議”一直持續到中考結束,期間,他換過好幾款遊戲,基本上每天都會玩。

中考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取了本地最牛高中,到了高中,“學霸模式”繼續開啟,他的學習成績基本保持在全校前五,偶爾也會問鼎全校第一寶座。據說當時可以保送到中國科技大學,他不樂意,後來參加了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獲得了三十分的加分資格,高考以總成績全省前八十的名次被北京大學錄取。

清華北大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小周喜歡玩籃球,就是在高三那樣的高壓學習環境下,他每個週末都會打一次籃球。另外,小周的象棋下的也非常棒,從小學六年級開始,他爸爸基本上就沒有再贏過他。兒子考取了北大,老周臉上整天樂呵呵的,幾個同事經常圍再他身邊,向他取經,想弄點“秘籍”回去好好教育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實,大家何嘗不知,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塊料,再教也沒用。

在小周的身上,我們發現能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身上的確有一股特質,一種說不出的才華四溢,一種無法形容的聰明睿哲,只要他們按照正常的方式去學習,或許並不是特別勤奮,都還是那個最閃光的人。

當然,再聰明的孩子也需要老師的教育和引導,所以,不應該忽略老師的作用。至於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通過勤奮考取名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