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豬發生呼吸系統疾病的新特點

近年來,豬發生呼吸系統疾病的新特點

呼吸系統疾病一直是困擾養豬業發展的頭等疾病,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新特點,供大家交流學習。

1、症狀表現與體重階段密切相關

藍耳病對當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

自06年高熱病爆發以來,大小養豬場談藍色變,再加上很多疫苗廠家的誘導以及相關部門不嚴謹的決策,大小豬場都開始抓藍耳疫苗這根救命稻草,陸續開始盲目接種各種各樣藍耳疫苗,截止2012年左右藍耳疫苗的接種量達到頂峰,當時連喂十幾頭母豬的根本不具備最基本獸醫衛生防疫條件的散養戶都開始接種藍耳疫苗,但短短兩年時間,很多養殖戶發現接種藍耳疫苗以後,豬群沒有達到期望的保護效果,於是從2014年開始又紛紛放棄接種藍耳疫苗,導致藍耳疫苗的接種戶數成典型的正態分佈型曲線。將近十年的疫苗汙染,再加上當時有的接種強制免疫的江西毒株、有的接種經典毒株、還有的接種變異天津毒株,另外有的只接種母豬,有的母仔同免,有的普免、有的跟胎免疫。混亂的免疫程序導致當前各個豬場普遍藍耳隱性感染,並且還不是一個毒株汙染,造成仔豬不發病則已,一旦發病就是複雜的混合感染。

因60—80斤體重的仔豬多為混合有病毒的混合感染,針對散養戶,臨床上一般採取使用偽狂犬或豬瘟疫苗(採用哪一種疫苗要參考免疫程序常規免疫進度)緊急接種,干擾其他未知病毒的同時,用增強免疫的藥物+替米考星+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模糊防治繼發感染;

但有的養殖戶反映豬群發生咳喘後接種了偽狂犬疫苗,但防控效果依然不理想,這是有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①、豬場發生的仔豬咳喘不是由流感等疾病誘發藍耳,而是藍耳停免後8—10個月,豬群感染了藍耳病,即藍耳為原發病。

流感繼發藍耳病的仔豬體內免疫機制尚完善,緊急接種偽狂犬疫苗後,偽狂犬病毒能夠表達對藍耳的干擾作用;但藍耳作為原發病的患豬,體內免疫機制已幾近崩潰,即使接種偽狂犬疫苗也不能有效表達對藍耳的干擾作用,只有直接肌注外源干擾素。

因對發病豬群緊急接種偽狂犬疫苗干擾藍耳或其他未知病毒,畢竟具有極大的風險性,所以,此種方法不適宜於規模化豬場。規模豬場發生此種混感型咳喘之後,必須採取實驗室檢測的方法,檢測出相應的病原,然後針對該種病原有目標性的緊急接種相應疫苗。比如通過PCR檢測,測定患豬是藍耳經典毒株感染,就要有針對性的緊急接種經典豬藍耳疫苗,而不是盲目接種偽狂犬疫苗干擾。

B、60—80斤以上體重的豬發生咳喘,因自身抗體業已產生保護作用,對外界刺激抵抗力也相對增強,因此發生咳喘後,感染的病原相對單一,一般能夠表現出相關病原的特症症狀。

2、發生概率與畜舍環境條件和養豬理念密切相關

A、封圈是呼吸系統疾病爆發的窗口。

集約化飼餵模式與極為簡陋的設施設備的矛盾,是制約生產性能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很多豬場沒有最基本的通風設施,每年氣溫下降封圈時,都要出現一次咳喘疾病爆發高峰。

以後養豬,效益拼的不是經驗,而是基礎條件!如果您的產房連一個像樣的產床都沒有,冬天初生仔豬就跟隨母豬臥在冰冷的水泥地面,您即使有幾十年的養豬經驗,也照樣不能保證仔豬成活率。大家得明白一個現實,牧原、溫氏等大集團招聘的飼養員可不都是有幾十年養殖經驗的老養豬人,而清一色的是剛剛走出校門或退伍軍人,他們沒有養豬經驗,但就是因為有最基本的設施設備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流程,才保證了優秀的PSY數據。

B、養豬理念決定發病率。

是養豬人都害怕疫病,但面對疫病不是溯根求源解決根本問題,而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或眉毛鬍子一把抓,治標不治本。

3、發病後死亡率與免疫程序密切相關

A、母源抗體的影響:13周齡牆是母源抗體影響的直接佐證

一個豬場的免疫預防是一個整體,而不是母豬是母豬免疫程序,仔豬是仔豬免疫程序。常見疾病的母源抗體也不是一斷奶就沒有了,一般都有特定的維持時間,比如乙腦可維持到150日齡。

①、個體發育過程中抗體的產生規律——決定抗體保護範圍

胚胎晚期:IgM(“先頭部隊”);

出生3個月:IgG(體內含量最多的“長程抗體”);

出生4-6個月:IgA(粘膜免疫,“邊防部隊”)

②、母源抗體消長規律——決定首免日齡

圓環病毒:張毅等(2012)的研究表明,10-20日齡時母源抗體水平最高並在20日齡達到峰值,30日齡後迅速下降,40日齡左右降至臨界值。因此在14-20日齡免疫圓環病毒疫苗最佳。

藍耳病:杜喜忠等(2012)的研究表明,藍耳病母源抗體21日齡開始急劇下降,半衰期9天左右,在斷奶前後母源抗體基本下降到臨界值。韓先桂(2011)的研究顯示,通過14、21、28日齡免疫藍耳病活疫苗的檢測結果看出,14-21日齡免疫效果最好。

口蹄疫:玻餘瓊等(2012年)的研究表明,1日齡仔豬母源抗體滴度達到高峰,以後逐漸降低,對1-14日齡的仔豬有保護,部分仔豬在21日齡還有保護。

28-35日齡首免後21天時免疫抗體合格率低於70%,28天后達到峰值86.7%,1個月後再免一次,則有效免疫抗體水平可維持較長時間,以後逐漸降低,至5個月後已不能保護。

曾存芳等(2010年)的研究建議,對120日齡左右的育肥豬強化一次口蹄疫免疫

豬瘟:1日齡達到高峰,以後逐漸降低。母源抗體對1-28日齡的仔豬有保護,少部分豬在35日齡還有保護,但是,母源抗體的存在也是導致仔豬豬瘟疫苗免疫效果不好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驗證明,應於28-35日齡對仔豬進行首免,可獲得比較合格的免疫保護率

要求:免疫程序不人云亦云,要制定適合自己的免疫程序

B、疫苗汙染:咳喘是混感表現最早、最多的症狀

疫苗營銷過度商業化,是養豬人的災難!

近一二十年,因疫病多發,某些養殖場把疫苗當做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於是,不管自己的豬群狀態,不管當地流行疫病的毒株、不管是否具備不具備最基本的獸醫衛生防疫條件?是疫苗就接種,因疫苗交叉汙染,結果造成誰接種疫苗種類最多,誰的豬死的最多的現象。

選擇疫苗的接種種類時,一定要考慮您的豬群是否是大小混群?您每一圈的工具是否專用?您每棟舍之間是否有消毒措施?

要求:免疫簡單化、時效化、有針對性。

4、混感程度與豬場生物潔淨度密切相關

A、支原體的潛伏感染:是掘毀防護大堤的白蟻

支原體是近十年幾乎所有養豬場一個陰魂不散的病原,因支原體屬類菌體,疫苗產生抗體水平並不高,免疫操作還複雜;

垂直傳播仔豬隱性感染,導致疫苗免疫無效;

不易培養,臨床檢測又困難。

要求:淨化支原體唯有淘汰母豬是最好的手段,

B、易忽略的萎鼻、肺絲蟲和黴菌毒素蓄積中毒。

牆牆倒眾人推,這些看似柔和的慢性病對呼吸系統疾病爆發所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

萎鼻:首選磺胺,肌注無意義

肺絲蟲:硬化地面、清除蚯蚓;伊維菌素+酚苯噠唑

黴菌毒素:更換玉米,不要被各種各樣誇大宣傳的脫黴劑迷糊了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