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蘇東坡

哲人蘇東坡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號東坡居士,故又稱蘇東坡。我覺得他在宋詞文學史中的地位就相當於李白與唐詩之關係。提起宋詞,大家一定率先就想到蘇軾。

蘇軾除了詞作出名,還留下了許多民間趣聞,甚至他的影響力還延續到餐飲界——東坡肉可是一道名菜。我覺得一個文人可以在他身後留下這樣的影響力是很幸福的,因為說明你活在百姓的心中,你有值得百姓懷念的特質,蘇軾以及一些像他一樣的文人很讓人羨慕。

蘇軾究竟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地位呢?首先是政治上的因素,就是為官清明,身先士卒。蘇軾在杭州做官時,整治水利,疏浚西湖,甚至和百姓一同幹活,同吃同住。作為一個官員,老百姓首先看的是你的政績,是你與百姓的感情,實實在在的百姓不會把文學成就作為主要的考量。蘇軾與百姓關係就很好,從來沒有官架,不像今天很多公務員,從身份上就要顯示自己的不同。蘇軾自己有一句名言:“我上可陪玉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這是何等的胸懷啊!

所以我覺得在蘇軾的眾多身份中還應該加一個哲學家。蘇軾的哲學命題是人生,他以自己畢生的遭遇實踐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命題。他深陷政治的漩渦,成為政黨們鬥爭的犧牲品,幾番遭到罷黜卻仍舊把人生過的那麼瀟灑,那麼寫意,那是真正的樂觀,是真正的安然。

熱愛生活,熱愛文學,崇尚天性。蘇軾在最艱難的處境中,亦能悠然從容,這種力量來自蘇軾內心深處激昂的生命蘊含,來自他對人生的宏偉審視。

蘇軾對人生曠達的態度通過一篇篇傳世名作流傳下來,像《赤壁賦》,非常出名,大家也很熟悉,我反而想提一下另外一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首詞,詞裡的灑脫是模仿不來的,因為這是心中真實的、原始的、可愛的灑脫。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往往也有著偉大的、奇妙的人格魅力,蘇軾身上懷有道家的超脫,但也研究佛學,在為人處世上,又繼承了儒家的君子風範,看似矛盾的三種哲學思想蘇軾兼而有之,所以蘇軾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出色的哲學家。

《定風波》所展現的是蘇軾道家的一面,與好友出遊,微醺,忽然天降大雨,蘇軾卻“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一種泰然處之的應對,在蘇軾看來,眼前的風雨哪裡比政治風暴更可怕呢?蘇軾在雨中“徐行”,也同樣在政治漩渦中“徐行”。後面再看,不僅“徐行”,更有豪邁了,“竹杖芒鞋輕勝馬”,這是怎樣一幅畫面啊,穿著草鞋柱著竹杖,卻感到比騎馬更輕快,讀到這裡,詩人笑傲風雨、信步人生的形象躍然紙上,我甚至覺得有一種江湖豪氣在裡面——這個很有意思,不論古代文學史還是現代文學史,很多著名作家身上都有相同的江湖氣,或叫作俠氣,這種氣度可以支撐他們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生存,其實今天社會上很多人面對壓力最缺的就是這種氣度。給大家個建議,平時可以多讀讀蘇軾。

哲人蘇東坡

我們再看一首也是蘇軾非常著名的作品《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可謂膾炙人口,是悼亡詞的典範。即使沒有過感情經歷的人讀來也會受感動,因為蘇軾一開篇就直擊人的心底,給讀者拋去一個非常無奈的意境“十年生死兩茫茫”。我初讀時腦子裡就一片空白,真的很茫茫,這個詞用的太好了,很普通的一個詞,但是放對了地方。這就是文學創作的秘諦,文學不見得是你堆砌多少好詞,而在你是否用了一個合適的詞。“茫茫”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這裡有無助,有寂寥,有落寞,有唏噓,也有無可奈何。蘇軾這首詞是為悼念亡妻,這名女子名叫王弗,十六歲嫁給蘇軾,二十七歲早逝,很可惜,蘇軾對她的感情也很深。“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便是滿腔悽愴都無處傾訴。“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即使你我重逢,你可能也認不出“我”了,“我”早已斑白了頭髮。

詞的下闕寫了蘇軾一個夢境,“小軒窗,正梳妝。”在蘇軾的記憶裡,妻子仍是最美好的年華。我覺得這也是整首詞讓人很心痛的部分,表面看上去是個美好的回憶,可我們常說白頭偕老,夫妻間本來最幸福的故事蘇軾沒能和愛妻共同書寫,看似是個多情的畫面,實則傳遞著哀傷。“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樣的哀傷是年復一年的。你看這首詞,我們又可以看到蘇軾柔情的一面,偉大的文學家總有著豐富的人生呈現,可能對他們是不幸,但對文學是萬幸。

蘇軾一生承受了太多分離,早年因為“烏臺詩獄”受到政治打擊,自己都以為要死了。但是真要感謝宋朝不殺士大夫的傳統,還有當時太后的說情,蘇軾逃過了死罪。再到晚年又被髮配海南,當時他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但他再一次高昂著頭顱,向苦難發出挑戰。他把海南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開學堂,墾荒地,甚至利用自己的醫術為當地百姓治病。可以說,海南的開化,蘇軾記一大功,他是海南的教育先驅。到如今,海南還保留有東坡村、東坡橋等等。

哲人蘇東坡

蘇軾對於分離寫下過千古名篇《水調歌頭》,人人都會背,人人都會唱。這首詞是寫給弟弟的,偉大之處在於作品中除了對弟弟的思念,也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品質,結尾更是將思念與祝福變成廣泛的情緒,“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不僅僅是對弟弟的祝福,也是對天下人的祝福,這就是哲人蘇東坡的胸懷。直至今日,每年的中秋,面對家人朋友,面對海外僑胞,面對全世界的華人,我們仍然會虔誠的吟誦出這句詩,它所表達的感情,穿越千年,亙古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