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管理者:必須要懂得如何“向上管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還要設法充分發揮上司的長處,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管理方式叫做向上管理。

優秀管理者:必須要懂得如何“向上管理”?

但是,在當下中國企業中很少看見哪位管理者注意如何管理上司的課題。他們也許會說:“管理下屬,我沒有什麼困難。但是我如何能管理我的上司呢?”管理上司其實不難,但只有有效的管理者才能瞭解其中的奧妙,就在於運用上司的長處。

優秀管理者:必須要懂得如何“向上管理”?

在具體做法上當然應該謹慎小心。實際上,如果上級主管的能力不夠,下屬通常是無法爬升上去的。上司如果沒有升遷,下屬只好永遠屈居其下。如果有一天上司因成績不佳調職了,繼任者也往往都是來自別的部門,很少在本單位中選人提升。而且新上司到任時,也總是帶來他自己的親信。反之,凡是成功而升遷得快的主管,其下屬也是最容易成功的。

暫且不談謹慎小心,實際上,運用上司的長處,也是下屬工作卓有成效的關鍵。只有如此,身為下屬者才能將精力集中在自身的貢獻上,完成自己想做的工作,取得希望取得的成就。

優秀管理者:必須要懂得如何“向上管理”?

要使上司能發揮其所長,不能靠唯命是從,應該從正確的事情著手,並以上司能夠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議。

有效的管理者瞭解他的上司也是人。上司既然是人,所以肯定有其長處,也肯定有其短處。若能在上司的長處上下工夫,協助他做好想做的工作,便能使上司有效,下屬也才能有效。反之,如果下屬總強調上司的短處,那就像上司強調下屬的短處一樣,結果將一無所成。所以,有效的管理者常問:“我的上司究竟能做些什麼?他曾有過什麼成就?要使他發揮他的長處,他還需要知道些什麼?他需要我完成什麼?”至於上司不能做些什麼,那就不必細究了。

一般人常想到如何“改變”他的上司。以政府機構來說,能幹的高級官員,常以老師的姿態對待新到任的領導,設法使他的領導克服其缺點。但是有效的管理者考慮的卻是:“這位新領導能做些什麼?”如果說“他擅長應對,與國會的關係好,與白宮的關係好,與社會各界的關係也好”,那麼下屬就該設法使這位新領導充分發揮這方面的長處。因為即使有最好的行政,有最好的決策,如果沒有好的政治技巧加以表達的話,那就等於零了。這位新領導知道下屬的官員支持他,他也會很快在政策及行政方面採納官員們的意見。

優秀管理者:必須要懂得如何“向上管理”?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的上司是人,所以也知道他的上司一定自有一套有效的方式,他會設法探尋出上司的這套方式。所謂方式,也許只是某種態度和某種習慣,但這些態度和習慣卻是客觀存在的。

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讀者型”和“聽者型”。(只有極少數的人是例外。例如有人靠與他人談話來獲取資料,從談話中來觀察對方的反應,好像裝備了一個心理雷達。羅斯福總統和英國的丘吉爾都屬於這一例外的類型。)此外也有讀者型和聽者型兼而有之的,也該算是例外——例如律師。我們面對“讀者型”的人侃侃而談,那是徒費口舌,因為他只能在讀過之後才能“聽”得進去。同樣,我們面對聽者型的人遞送一冊厚厚的報告書,那是徒費筆墨,因為他只能“聽”了之後才能掌握要點。

優秀管理者:必須要懂得如何“向上管理”?

有人只能閱讀濃縮為一頁的報告,例如艾森豪威爾總統。也有人需要了解整個理論推演的過程,所以他要的是厚厚的報告全文或是大串數字,雖長達60頁也不在乎。有人喜歡及早了解情況,以便做最後的判斷。也有人非等你研究成熟之後,才願聽你的報告。

正因為人有上述的各種類型,所以要了解上司的長處,併發揮其長處,需要有一個過程。它所涉及的,與其說是“提什麼建議”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如何提出這一建議”的問題。換言之,向上司提出建議時,應考慮的不光是輕重是非,更重要的是陳述的先後順序。如果說上司長於政治能力,那麼我們提出的報告就應以政治方面的問題居先,這樣才能使上司易於掌握問題的重心,從而易於發揮其所長,使新政策得以成功。

優秀管理者:必須要懂得如何“向上管理”?

俗語說:“觀人易,察己難。”觀察別人,我們都是“專家”。因此,要使上司有效其實不難。問題只在於應瞭解上司的長處,知道上司能做些什麼。只在於重視上司的長處,使其弱點不產生影響。協助上司發揮其所長,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