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名人故事|“鵲華秋色”趙孟頫,吟詩詠頌“趵突泉”

歷下名人故事|“鵲華秋色”趙孟頫,吟詩詠頌“趵突泉”

作者 | 楊曙明

說起《鵲華秋色》,人們大都知道這是趙孟頫的畫作,可是,說起他的《趵突泉》詩作,即便是很多濟南人也有所不知。

濼水發源天下無,

平地湧出白玉壺。

谷虛久恐元氣洩,

歲旱不愁東海枯。

雲霧潤蒸華不注,

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

冰雪滿懷清性孤。

趙孟頫曾在濟南當官三年多,期間寫有數十篇相關濟南山水的詩文,其中這篇《趵突泉》最為出彩。詩文用傳神、生動、別緻、誇張的比喻,形象逼真地描繪出“趵突”奇觀的壯美氣勢。同時,還兼及讚美了大明湖和華山,抒發了對濟南山水的喜愛之情。在歷代文人數百篇吟誦趵突泉的詩文中,這首詩當屬最佳之作。其中的“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更是膾炙人口,被當作楹聯刻在了趵突泉畔,濼源堂門前的廊柱上。

趙孟頫

歷下名人故事|“鵲華秋色”趙孟頫,吟詩詠頌“趵突泉”

趙孟頫生活在南宋沒落和蒙元立國的改朝換代年間。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時年39歲趙孟頫被朝廷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其時,正官缺任由他“獨署府事”,所以他就成為濟南路實際上的最高行政長官。按照元朝體制,行省以下設路,當時的濟南路轄有歷城、章丘、鄒平、濟陽等11個縣。趙孟頫很是勤政,上任之初由於公務繁忙,他少有閒暇遊覽濟南山水,因而為之曾無奈地發出過“青山歷歷空懷谷,官府薄書何時了”的感嘆。後來由於工作漸熟,經驗漸增,所以“府事”相對漸簡,便有了些許閒暇時光遊覽山水和舞文動墨。

趙孟頫是個文人才子,在濟南為官期間,他十分重視發展文化教育,“為政每以學校為先務”。當時在濟南城東有兩戶人家,為了一塊8頃的良田,相爭了十多年而不決。趙孟頫到任後,面對雙方的互不相讓,即將那塊良田判為辦學用地。為了鼓勵人們讀書,他在夜間外出巡察的時候,聽到讀書聲,就“往往削其柱而記之”,並在第二天派人送去慰問品。他還經常以各種名堂褒獎文化人,使得濟南學風漸長,“三十年後濟南俊傑之士,號為天下之冠”。

歷下名人故事|“鵲華秋色”趙孟頫,吟詩詠頌“趵突泉”

趙孟頫處理公案從不嚴刑峻法,“何堪據案棰疲民”就是他的心聲,而且他斷案還相當謹慎。史載,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幹活,因為忍受不了艱苦勞作私自逃走之後,其父偏執地以為兒子已經被人害死了,並且找到一具模糊屍體,拉倒官府狀告兒子的同事,說人家是殺人兇手。被告雖然無辜,但因種種原由又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最後被衙役屈打成招,屈從認罪。案件呈送到趙孟頫那裡,他通過仔細調查審問,發現證據不足,懷疑被告被冤枉,於是就沒有立即將其判罪。果不然,一個月後元掀兒自己回家了,真相大白,當地人大都為此對趙孟頫伸出大拇指,稱讚他神明、智睿。

歷下名人故事|“鵲華秋色”趙孟頫,吟詩詠頌“趵突泉”

蒙元朝代漢人遭排擠,趙孟頫因為居官清簡,與當時同在濟南當官的僉廉訪司事韋哈剌哈孫就經常發生爭執。韋哈剌哈孫性情暴虐,為政嚴厲殘暴,對趙孟頫不能承順其意的做法頗為不滿。於是,成宗元貞元年春,他便找了個藉口向朝廷狀告了趙孟頫,想以惡意中傷來將其治罪。時逢成宗即位後要修纂《世祖實錄》,於是便索性就把趙孟頫召回了京師,讓他司職修撰實錄去了。趙孟頫在濟南為官期間,雖然政績卓著,勞苦功高,但蒙元朝廷歧視漢人,他為之也無可奈何。據說在他離任赴京的時候,不少感恩於他的人將他護送到京師後,還“號哭不能去”。

當然,說到趙孟頫與濟南的緣分,最為人們熟知的還是他那幅傳世佳作《鵲華秋色》。他在濟南為官三年多,濟南的湖光山色給他留下了美好的眷戀。1295年,趙孟頫在家鄉吳興與好友周密雅聚時,不免對濟南說來話長,因為濟南是周密的祖籍。雖然他生在江南,長在江南,但卻沒有到過濟南。聽聞趙孟頫對濟南山水的讚美,周密對濟南便充滿了思鄉情懷。為了幫助老朋友解思鄉之苦,趙孟頫特意為他畫了《鵲華秋色》的畫作。

歷下名人故事|“鵲華秋色”趙孟頫,吟詩詠頌“趵突泉”

《鵲華秋色》畫作視野開闊,從近景到遠景,水波盪漾、垂柳蘆蕩、漁舟出沒,房舍隱現,極目遠望是突起的兩山。那華山尖聳入雲,那鵲山渾圓敦厚,兩山遙遙相對,景緻閒雅疏朗。簡潔明快的筆觸勾勒出秋風蕭瑟,濃淡相宜的色彩渾染出悠悠鄉情,情景潤融寄託了作者的無限遐思。史載,乾隆皇帝對《鵲華秋色》情有獨鍾,曾經在畫作上題跋九則,鈐印眾多,就連畫作上的“鵲華秋色”款識,也是他的御筆題寫。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趙孟頫為濟南留下了亮麗的文化名片。他手書真跡的《趵突泉》和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如今都被收藏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

歷下名人故事|“鵲華秋色”趙孟頫,吟詩詠頌“趵突泉”

歷下名人故事|“鵲華秋色”趙孟頫,吟詩詠頌“趵突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