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人,你瞭解清澗古民宅嗎?

清澗人,你瞭解清澗古民宅嗎?

清澗縣城舊民宅建築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規模、格局及門面多以宅院主人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嚴格區分。其中,明清時期清澗官宦之家的大門,大都修建得十分講究,磚木石結構,八卦定位,再加上五脊六獸,不僅結構嚴謹,更顯富麗堂皇。而這些大門,也成了古代清澗政治、經濟和民俗文化的縮影……

古城千年 富貴出門裡

清澗老城地處清澗河與東門溝的交匯處,四周群山環抱,左澗右隘,形勢險要。歷史時期,這裡是“南通關洛、北及榆塞之要道”,是“扼守延安、關中之咽喉”,而清澗也因此有了“全秦要戶”的美譽。

據《清澗縣誌》記載,清澗城的前身為唐初所置的寬州,宋康定元年(1040年)種世衡又“分寬州城之半,緣岡阜高下之勢,蜿蜒向南延伸至河畔,修清澗土城”,這便是今日我們所見的清澗老城。明清時期,清澗縣城街道有北街、南街、東街組成主街,小巷則包括白家巷、馬家巷、府廳巷、郝家巷、石板巷、周家巷、柴市巷和南坪巷等。而清澗的古民宅,便分佈於這些街巷之間。

縱觀清澗古民宅的大門浮雕,主要有“麒麟獻瑞”“ 書畫琴棋”“ 富貴牡丹”等圖案。它們展現了古人對聖賢氣節、功德業績的崇高頌揚;借花草鳥獸的圖騰傳遞人類對生命之源的呼喚、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一磚一瓦都是黃土地特有歷史文化的積澱,中華民族至善至美意識的完美體現,給人以美的享受。

清澗古民宅大門面匾題詞大都出自縣城文化界名流,楷書、隸書、篆書,端莊沉穩,氣勢雄渾,飄逸灑脫,內涵深邃。

官宦之家“孝弟(悌)力田”“ 守正不阿”“ 王國儲英”,尊貴顯赫,以官宦顯;商賈富豪“樹德務滋”,以商興賈;讀書之家“世業詩書”“ 耕讀”“ 積善讀書”,仁義禮智,德配天地。縱觀大門文化品位,正如乾隆年《清澗縣誌》中所言,“ 本縣書生崇學問,弦誦遍野,就試者二百餘人沿邊諸邑文風首推清澗”。清澗也是文化縣,鍾靈毓秀,人文薈萃,“ 寬州自古多良將,清澗才子甲天下”。

清澗民間歷來看重大門建設有“富貴出自門裡,子弟出自墳裡”“ 向得其誼,富貴吉昌,向失其宜,貧賤衰耗” 的傳統說法。大門建設選址,朝向,破土,立基,構架,合龍,講究天人合一,陰陽相濟,以德配天,革故鼎新,忠孝悌義。

名門望族 詩書育英傑

光緒年翰林、侍讀、二品大員王憲曾出身官宦世家(“虎頭王家”),曾在京城和南方為官,受西方文化影響,其位於縣城北稍門口的舊宅因此也是中西合璧——中式大門五脊六獸,青磚碧瓦。匾書“孝弟力田”;西式月門新穎壯觀,篆書“守正不阿”,背面隸書“謙益”,“滿招損謙受益”朝庭重臣也講剛正不阿,謙虛有益。

石板巷王澤林(先祖曾任河北永年知縣)家大門匾書“世業詩書”,舊時門庭顯赫,石獅水磨青磚照壁。寨山王揚前家四合院大門匾書“王國儲英”。王家人才濟濟,大門現有康熙十年清澗學正正堂親筆題詞,大門旁原有石獅、石猴。王錫臣1940年曾任國共合作縣政府文教科長,其四合院大門題詞“積善讀書”,宅院分為前庭、後院、轉角樓三個部分。

郝家巷39號為清末歲貢郝念隆(先祖郝志義官拜明正統年北京刑部右侍郎,郝名宦官拜崇禎年南京兵部右侍郎,代理兵部尚書,辭世後追贈兵部尚書。文林郎郝永矅三代侍郎明清王朝十七世功名,宦聲顯赫)宅院,其大門匾書“郝氏宗祠”,舊時風貌猶存。

府廳巷師樂天先生家舊宅大門匾書“福緣善終”。師振玉家上下院大門匾書“吉安”“ 資深”。師姓人先祖楊安,為東漢太尉楊震後裔,出身陝西華陰弘農楊氏。後因奸人誣害,宋末潛入本縣以教書為業,人稱教師,遂改姓師。明朝有光祿大夫師旌,府廳巷由此得名。

周家巷(書院巷)德元店東家周之翰家舊宅,大門題字“發祥太和”。

世德清風 忠襄澤萬代

“永豐源”商行東家王宗豐舊宅位於東街,大門匾書“樹德務滋”。石板巷“集成店”“ 義興隆”東家師子明家舊宅大門匾書“千祥雲集”。舊時商賈豪門也講樹德務滋,童叟無欺,經營有道。

縣城東街民國陝北第一人,辛亥革命政治活動家惠又光家大門匾書“步初衢天”。

東街李二友家舊宅大門題詞“居之安”“ 忠襄遺澤”。其祖為南宋抗金名將李顯忠,因其“忠義歸朝”,高宗皇帝賜名“顯忠”,乾道元年(1165年)孝宗皇帝曾欽命繪像懸掛臨安閣。李顯忠去世後詔贈開府儀三司,嘉定二年(1209年)贈諡“忠襄”。舊北門坡碑洞蛟龍碑原有“忠襄遺澤”題詞,“文革”期間被毀。

東門口嶽笠山(光緒年雙榜進士,曾任田賦司主事、員外郎)舊宅大門原匾書“宋鄂遺澤”“ 正直師農”,舊宅背牆現鑲嵌有“拔貢”“ 文魁”字跡石刻。岳氏家族先祖為岳飛,“ 宋鄂遺澤”的匾額便是因嘉泰四年(1204年)岳飛被追封鄂王而來。倒吊柳白兆昌家舊宅大門匾書“世德清風”。清代清澗白氏出過四位翰林,先祖白乃貞曾任順治年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篡修,系三朝元老,詩作載入《四庫全書》總目。白氏族人大門現有白乃貞親撰門聯“勉學親耕真事業,存心積德舊家風”,還有族人保存有“欽賜翰林”門匾。

門開門合,世事滄桑。昔日輝煌的民宅大門今已大多殘缺不全,大門上的文字、圖案也有很多毀於“文革”時期,但從現存的民宅大門上仍可看出其所蘊含的仁義禮智、樂善好施、忠孝廉恥、經營有道等文化內涵,永遠啟迪著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