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俗話說“春打六九”,即冬至“數九”四十五天之後的第六個“九”的到來,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了。

此時太陽黃經達到了315度,也就是每年公曆的2月3日-5日。

2018年立春時間:2月4日 05:28:25,農曆2017年臘月(大)十九。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

在古代曾將“立春”稱為“春節”,意思是春天以此開始了,而農曆正月初一則叫“元日”(俗稱過年)。

不僅有“春節”(立春),還有“夏節”(端午)、“秋節”(中秋)和“冬節”(冬至)。

“立春”作為“春節”的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直至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推行公曆紀年,為了避免公曆1月1號的“元旦”和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日”相混淆,國民政府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從此,立春還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而沒有了傳統“元日”的說法,被公曆1月1號的“元旦”所取代,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二候蜇蟲始振: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

三候魚陟負冰: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習俗

打春:

立春亦稱“打春”,也叫“鞭春”,這裡的“打春”指的是打春牛。我國是農業大國,牛是農事的象徵,是生產力的代表。

我國自古以牛祝春,據說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所以立春打春牛的習俗也一直延續下來。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迎春:

據史書記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是宣佈一年農事生產正式開始的開耕典禮。


咬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捲、嚼蘿蔔的習俗,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其他習俗:

立春當天,兒童天亮之前起床,相互呼叫:“賣春困”!


舉行騎馬、蹴鞠、踢毽子、拔河等遊戲比賽。


地方官員率領當地農夫祭祀神農,並親自下田耕種。


農戶們要檢查農具。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煮白芷、桃皮、青木香為湯,用來沐浴。


養蜂人整理養蜂用具,準備割蜜、分封。


吃春餅生菜,就著小蔥吃酒,燒煮茶葉。


兒童塑土牛,在門上貼“宜春”二字。


本日適宜行嫁娶以及冠禮。


立春日遊玩賞梅。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農事

農諺說:“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立春以後,白天逐漸變長,氣溫慢慢回升,對於農事來說:

一要應對大風、幹早天氣;

二要應對倒春寒

三要整理檢查農具,為春天的農業生產做好充足的準備。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養生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得雜病。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大,一旦氣溫下降,身體會難以適應,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一、在飲食上,應

多吃甜食少吃酸食。據《千金方》記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就是這個意思。

二、要多運動,春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動脈硬化。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諺語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初一高粱初二黍,七谷八麥,九果十菜。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詩詞

《漢宮春・立春日》

辛棄疾


春已歸來,

看美人頭上,嫋嫋春播。

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

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

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

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其實“立春”才叫“春節”

《立春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

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闈。

兩人攜手語,十里看山歸。

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

風光向晚好,車馬近南稀。

機盡笑相顧,不驚鷗鷺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