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兒時的“一碗烏梅湯”!

追忆儿时的“一碗乌梅汤”!

一川菸草,

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

數日天晴後,

採摘半黃的青梅,

以煙燻之,

既成“烏梅”。

追忆儿时的“一碗乌梅汤”!

將烏梅配以甘草、陳皮、冰糖,就成了製作酸梅湯的原料。酸梅湯幾乎是所有人童年夏天的回憶,酸甜的味道興奮著每個孩子的味蕾與打著響嗝的胃。那時的酸梅湯只有烏梅和冰糖,十幾二十個烏梅在大鍋裡煮上一段時間,煮沸後,再扔幾大塊冰糖,烏梅湯就算熬成了。

趁熱喝,真得好酸,酸得眼睛都要閉起來!

追忆儿时的“一碗乌梅汤”!

烏梅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乾枝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的半成熟果實,經煙火熏製而成。性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其中,福建上杭的烏梅最為佳品,在明代時就是朝廷貢品,它以半熟的青梅為原料,採用煙燻方法加工,製成的烏梅肉厚,核小,柔潤,味酸。有斂肺,澀腸,生津的功效。

烏梅的製作過程:

  1. 採摘半熟的青梅,清水淘洗,晾乾。

  2. 炮製所用的柴是半乾的雜木根或枯梅樹根。將青梅平鋪在溫熱的烏梅烤中,赤竹蓆做為烤蔽,既保持了炮製所需的熱量,又滿足了煙燻時氣體的交換通道。

  3. 約四小時後,梅子已失去少量水分,形容變色。

  4. 炮製期間,人不能離開梅。每隔一段時間就需翻動梅果,使之均勻脫水。

  5. 晝夜交替,約四十八小時後,梅肉呈深褐色,起皺紋,幾無漿汁。用手抓之成團,拋之則散開成粒。並且烏梅表面有一點油亮的膜。這時,品質上乘的烏梅就製作完成了。

其中,“油亮”的保護膜在沒有防腐劑的年代,發揮了很重要的保護作用。有效的防止烏梅中芳香類成分的揮發及蟲蛀。

注意:現在很多人是採用硫磺和煤炭快速烘乾烏梅,然後上點色,變成黑色。

鑑別烏梅是硫磺還是草煙燻,最簡單的就是把烏梅煮水,看水的顏色,煙燻烏梅泡出來的水是金黃色的,而硫磺或煤炭熏製出來的烏梅泡出來的水是綠色或黑色。

酸梅湯不僅是一碗清涼的解暑飲品,更有除熱送涼、祛痰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們現在喝到的酸梅湯,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飲料,曾被譽為“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

彭子益先生的《圓運動的古中醫書》中的“烏梅白糖湯”,是用適量烏梅配以白糖或冰糖,熬製而成的烏梅湯,是老少皆宜的佳品。彭先生曾解釋說,烏梅本身是補木氣的,能使肝木的疏洩恢復正常。不僅可以解暑生津,還可以調節營衛疏洩,效果頗佳。

烏梅加了白糖之後,既補脾胃,又能“酸甘化陰”,為身體的津液得以補充,滋養我們的五臟六腑。

追忆儿时的“一碗乌梅汤”!

下文總結烏梅功效:

1、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性平,其功效主要歸功於其酸味。《雷公炮製藥性解》提到烏梅“主生津液,解煩熱”。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帶病攻打宛城的張繡時,經過方城縣一個交梅林鋪的地方。時值中午,驕陽如火,曹操派四處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終找不到水。這時,曹操想了一個妙法,說前面不遠處就有一篇梅林,眾將士一聽頓時想起了梅子的酸味,一個個口中流出口水。

《馮氏錦囊秘錄》記載:“烏梅,花發於冬,成實於夏,得木氣之全,故味最酸,所謂曲直作酸是也……舌下有四竅,兩通膽液,故食酸則生津也。”

2、斂肺止咳

《本草經解》言“烏梅氣平,稟天秋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陰也,肺主氣,氣平則降,所以下氣”。

烏梅酸澀收斂,能斂肺止咳而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對實證要慎用。

“二陳湯”中也有烏梅,“二陳”是祛痰劑的基礎方,方中“二陳”是指半夏與陳皮,以症瘕燥溼化痰之力。烏梅不僅能預防“二陳”辛溫燥烈之力,還能酸收聚痰作為藥引。

3、止瀉、通便

烏梅不僅可以止瀉而且能通便,乍聽起來是矛盾的。實際上,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針對久瀉久痢,烏梅可以止瀉;對於津液耗損、便秘久者,烏梅卻能通便。這要放於不同的環境中區別對外,乃悟中醫真諦。

4、安蛔

《中國藥典》記載:“烏梅,安蛔。用於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症。”現代研究表明,烏梅對於蛔蟲具有興奮和刺激蛔蟲後退的作用。在經方中,烏梅丸的主要成分為:烏梅、黃連、附子(制)、花椒(去椒目)、細辛、黃柏、乾薑、桂枝、人參、當歸。

烏梅性酸,為君藥,蛔蟲得酸則靜;花椒、細辛為臣藥,蛔蟲遇辛則伏;佐以苦寒的黃連、黃柏,蛔蟲得苦則降;佐以辛熱通陽的附子、乾薑、桂枝,溫髒祛寒;佐以補益氣血之當歸人參,考慮到蛔蟲久居虛損,故而用之補虛。全方具有酸斂、清熱、滋補等作用。

5、止血

只活在眼下的季節,就像夏天喝過的每一碗烏梅湯的童年。有道是:“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長按上圖3秒鐘,識別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