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香港文人梁文道,如是說:張國榮的離開成為一個時代結束的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這話說得很對,但不厚道的講:張國榮去世之前,內地還有許多人都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

自2003年離世,直到今天的張國榮去世15週年,每一年的4月1日前後,彷彿全世界都在紀念他、追悼他。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大家都知道,主持人汪涵是張國榮的忠實粉絲。

他不止一次的在節目中致敬張國榮,並且旗幟鮮明的說,少年讀書時經歷譚張爭霸,他是鐵桿張粉。

香港歌壇的譚張爭霸,時間是在1984—1987年,74年生人的汪涵,當時十多歲,年齡節點堪堪說得過去。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但彼時譚詠麟和張國榮的影響力,停留在港臺歌壇的層面,他們的影響範圍,輻射到東南亞也能說得過去。

但80年代他們在內地的流行歌壇上,幾乎是沒有什麼聲量的。起初,大家都在聽鄧麗君和劉文正,後來又有了羅大佑和齊秦。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直到80年代末,央視的文藝欄目做了兩期名為《潮—來自臺灣的歌聲》的節目,王傑、張雨生、姜育恆、小虎隊這些臺灣歌手才真正湧入內地流行歌壇。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90年代,香港湧現出葉倩文、林憶蓮、王菲和四大天王這些國語歌手,香港歌星們才算是真正意義上打開內地流行市場的大門。

張國榮進入內地的時間,大致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個風潮被稱之為“港風北伐”,張國榮因為形象好、颱風靚,是這股風潮的先驅。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當時,廣東因為靠近香港的地緣優勢,成為港臺歌星輸出到內地的中轉站。張國榮將表演與音樂融合,迎合了新的視聽潮流,熱度遠超譚詠麟。

當時廣州的人均工資不足100元,張國榮的水貨錄音帶被炒到了30元一盤,這個風靡程度也是很驚人。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能消費得起這種高端娛樂方式的家庭,畢竟還是少數。張國榮真正意義上被內地觀眾所熟知,應該還是憑藉他在大銀幕上的出色表現。

90年代是港產電影的大爆炸時代,錄音帶也開始在內地普及,許多人都有機會在錄像廳或者家庭影院看到他主演的《英雄本色》《縱橫四海》《倩女幽魂》《阿飛正傳》《霸王別姬》。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迄今為止,張國榮是唯一一個同時拿到金針獎和金像獎的藝人。香港的歌壇和影壇,他同時晉身殿堂。

但在這方面,還要不偏不倚的指出,張國榮的老對手譚詠麟,他在更早的時候就拿到了臺灣電影的金馬獎,兩人的瑜亮之爭,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吶!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張國榮相對於他幾十年的老對手譚詠麟,如今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早已凌駕其上。

歸咎起來,大概就是校長几十年如一日的活躍在舞臺上,我們瞭解他過往的風光,但也看到了他人氣的跌落。


香港娛樂圈素來喜歡“造神”,歌神許冠傑、張學友如是,香港四大天王亦如是,但張國榮恐怕是這裡面最大的一尊“神”。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張國榮在港人心中的地位,原本就無可指摘。因為,他是香港娛樂圈黃金年代的親歷者和弄潮兒,他是香港文化的一張標籤。

但對於內地人來說,張國榮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謎”。

直言不諱地說,許多人最初被張國榮吸引,都是源於他結束生命時,神秘的縱身一躍,以及他自身經歷的爭議、或者傳奇性。

被“神話”的張國榮: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

網絡大爆炸的時代,長篇累牘的報道和無法求證的複製粘貼,經過大部分人云亦云的網民不假思索的認同,讓這段神話愈演愈烈。

當然,還有很大一批張國榮的真實粉絲,不在上述之列。他們感同身受的認可張國榮的魅力,熱愛他的作品和為人。

你,屬於哪一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