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與廟,宮與觀,叫什麼原來是有區別的!

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宮、觀等這些古代建築,為什麼都是宗教建築,卻會有寺、廟、宮、觀的不同稱謂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寺與廟,宮與觀,叫什麼原來是有區別的!

佛教的寺和廟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佛教在中華大地上能夠深深紮下根,並且枝繁葉茂,綿綿不絕,與遍佈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關係。在清朝之前,寺院並不僅僅是禮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這個傳統今天在泰國還仍然保持著,泰國很多的男孩在成年之前,都要到寺院出家幾年,其實這幾年就是去接受教育的。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後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 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專門審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詳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它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 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凡未經大理寺評允,諸司均不得具獄發遣。大理寺審理案件,初期置有刑具和牢獄。弘治以後,只閱案卷,囚徒俱不到寺。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初審以刑部、都察院為主,複審以大理寺為主。稱為“寺”的機構還有:鴻臚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寺”在古代漢語裡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這就稱“寺”。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倍受歷代王朝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國家統治,並且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

寺與廟,宮與觀,叫什麼原來是有區別的!

洛陽白馬寺

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 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 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 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 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寺與廟,宮與觀,叫什麼原來是有區別的!

上海城隍廟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道教的宮與觀

寺與廟,宮與觀,叫什麼原來是有區別的!

宮在古代是對房屋的通稱,並沒有特殊涵義,《爾雅·釋宮》說:“宮謂之室,室謂之宮”。秦漢之後開始給“宮”賦予了特殊尊崇的涵義,成為封建帝王住所的專用詞,並出於對長生的追求,竭力模擬先秦觀念中的仙山神府,其建築往往華麗異常,表現的是帝王所住宮殿就好似神仙居所,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觀:據《爾雅·釋宮》,觀謂“宮門前之雙闕”。因此“觀”也是一種建築形式,即大門兩邊供眺望的樓閣,古人又稱之為“闕”,漢代祠廟、陵墓門外側多立雙闕,即“觀”的象徵,成為祭拜祖先神靈的入口建築,以此通仙。顯然,“觀”與奉“祖先神靈崇拜活動”的關係十分密切。

道教廟宇是祀神之所,一些由帝王興建的廟宇和規模較大的廟宇,經過帝王的頒賜名額亦可稱“宮”。封建帝王提義興建的廟宇,自然是“敕建”的了。如唐玄宗作太清官以祀老子。

寺與廟,宮與觀,叫什麼原來是有區別的!

西安重陽宮

道教稱宮的廟宇,一般都是要經過封建帝王的特許或“賜額”。宮是道教廟宇最隆盛的稱謂。元太宗乃馬真皇后執政時的第三年即公元1244年,山西永濟縣的永樂祠被燒燬,朝中大臣們議論,認為永樂祠是呂純陽的仙蹟,“祠而祀之事涉簡陋。可改為純陽萬壽宮”。命李真常選道望隆盛,人所具瞻者,前往修建。李真常派潘沖和前往,以幾年時間建成,直到現在還稱作“純陽萬壽宮”。由於該宮地處永東鎮,故俗稱“永樂宮”,是全真三大祖庭之一。純陽宮的全稱就叫做“敕建大純陽萬壽宮”。

金·明昌六年即公元1195年,“朝省新法,以祖庵無敕額,例沒於官”。當時畢知常住持祖庵,他於承安丁已年即公元1197年到山東去見邱祖,邱祖把所有資財傾囊盡付給他,並且親作疏文,叫他作重修建的準備。公元1198年春天。畢知常來到北京,當時王玉陽正被徵召在北京,玉陽通過一些關係,“買祖庭為靈虛觀”。到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的七月間,經李真常的奏請,改祖庵靈虛觀為重陽宮。西安八仙宮,原名八仙庵,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和光緒皇帝逃難到西安,曾臨時住過八仙宮,經李宗陽方丈的奏請,欽賜“敕建萬壽八仙宮”匾額,遂由庵升格為宮。

寺與廟,宮與觀,叫什麼原來是有區別的!

北京白雲觀

道教廟宇稱“觀”始於陝西周至縣古樓觀,即終南山樓觀臺。《淵鑑類函》居處部四。觀一,引《釋名》曰:“尹喜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周康王聞拜為大夫。以司觀望,故號此宅為關令草樓觀。即觀之始也”。《稗史》:“周穆王好神仙,召尹軌,杜仲居終南山,尹真人草樓因號觀,由是奉神仙之地皆名觀”。《史記·封禪書》:公孫卿日:“仙人可見……。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作蜚簾桂觀、甘泉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這就是道教廟宇稱觀的由來。

觀,也有些是皇帝詔命“敕建”的,尤其是宋代,實行一種“祠祿”制度,於各路、府、州著名宮,觀,“概置提舉、提點、管勾等官,以臣僚任之,為養老投閒之職,授以祠祿,謂之奉祠焉”。宋真宗作玉清昭應宮,以夜繼晝,七年乃成,凡二千六百一十楹,王安石就有上乞宮觀的札子。其《乞宮觀第一札子》雲:“乞以本官外除一宮觀差遣,於江寧養疾”,南宋朱熹也曾受“主管雲臺之命”。雖然當時華山下的雲臺觀,地屬金朝管轄,朱熹未能實際管領,但他曾說:“願為希夷直下諸孫”。在他的著作上嘗署名“雲臺外史”或“雲臺真逸”,可見他受命以來對雲臺觀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