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壽光---------“槓子頭”火燒

槓子頭,是一種白麵火燒,俗稱"小山東鍋餅"。是一種起源於山東省壽光地區的一種特色傳統麵食。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槓翻壓,故名。

舌尖上的壽光---------“槓子頭”火燒

槓子頭,壽光市王高鎮聞名遐邇的特有面食,小麥麵粉製品,圓形,邊緣微高起,底稍平,有籤孔,色白。剝食,可見層層相卷,面質稍硬,味道甘甜,富有麥曲之清香,耐存儲,不易變質,很早前就富有盛名.

舌尖上的壽光---------“槓子頭”火燒

槓子頭的製作方法是用麥曲印發面芡子,發酵好後,加入兩倍於面芡子的乾麵卷揉,因面質硬,故用槓子壓卷,揉合,然後以到斷為幾塊,多次卷揉,直到面柔和後再剁成相等面塊,逐漸卷揉做成生饃。將其放置熱炕上慢省(發酵),待饃省開後入鍋,放入備好裝有竹籤的竹篦子,把生饃一個個插於竹籤上,蒸熟後,從籤子上取下出鍋,即為成品。

舌尖上的壽光---------“槓子頭”火燒

槓子頭有幾百年的歷史,清代民國時期筵宴廣用此麵食,民國年間,王高村麵食師傅王鳳民曾於濟南府開設飯店製作槓子頭,食客旅人讚不絕口,壽光境內亦有"王高饃饃,衙前餅"的頌語,近代地方戲中濰縣小販亦有"壽光走一走,捎倆槓子頭"的唱詞,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舌尖上的壽光---------“槓子頭”火燒

今天在壽光,及其周邊地區的集市街頭都能買到這種食物,但是今天的槓子頭火燒是改良後符合現代人口味的食品,較之傳統槓子頭火燒質地要軟一些,少了柴火烘烤的香味,含水量也增大了。

舌尖上的壽光---------“槓子頭”火燒

槓子頭,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將槓子頭火燒切片或掰碎,蔥姜爆鍋,添水,加入肉絲雞蛋木耳青菜等,燒開,下入火燒或將火燒片放入碗中,澆上熱湯食用,口感柔軟筋道,老少皆宜。現在,羊湯,牛肉湯燴槓子頭都是很不錯的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