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

看武志紅的在奇葩大會上的演講,一句“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狠狠地戳痛了我。

“聽話”表面上是“一切都為了你好”,實際上大包大攬孩子的一切,從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志向選擇,到擇業、結婚、生子。孩子成了大人的傀儡,不允許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相愛相殺,捆綁共生。

Part1 被父母操控的人生

究竟有多可怕?

1. 被父母操控一切的孩子,容易成為巨嬰。

小時候:快吃,都吃光,吃的越多越好。媽媽這都是為了你好。

讀書時:好好學習,將來要學XX專業,考XX大學。媽媽這都是為了你好。

長大後:隔壁XX都生二胎了,你找個差不多的人結婚算了。媽媽這都是為了你好。

操控型家庭教育,是害不是愛!

這樣的父母,就是在給社會製造巨嬰!

去年轟動一時的朱曉東殺妻案,因為一點口角,殺害妻子之後,他用亡妻的身份證和別的女人到酒店開房,通過她的支付寶賬戶給自己轉錢,從她的信用卡里透支十多萬元到南京、海南、徐州、南昌、無錫、韓國首爾等地旅遊。若無其事地冒充妻子,跟家人聯繫。

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

“這個事情確實是我兒子不對,下手了(應該)馬上報警搶救,他是害怕呀,他也是小孩,也沒經歷過什麼事情。

講到被兒子殺死的兒媳時,她又說:

“不要說我兒子騙她,逼她,說我兒子每個月只有4000塊工資,她有10000多……他們已經結婚了,楊某(朱曉東妻子)也不是小孩子,這也是她自己認可的,這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

兒子是小孩兒,兒媳婦就是大人。犯了錯沒關係,還是孩子嘛;殺人放火沒關係,誰讓他還是孩子呢?一個盲目護子、價值觀倒錯、且雙標的厲害婆婆,難怪會教養出冷血兒子,這樣的家庭組合,註定要發生悲劇。

如果媽寶男是禍害已婚女性的頭號殺手,那麼媽寶女更慘,她們連自己的人生都無法掌控。

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

米粒媽表姐的前同事Z,徹底被她親媽毀了。她本來有非常令人豔羨的前途、事業、感情。男友是上海人,高大帥氣又有才華。

本該是非常完美的結局,直到這時候她媽出現了。先是去找未婚夫家要高額的彩禮,要房要車,還都要寫女兒的名字(“不能寫兩人名字,必須得算我女兒的婚前財產”)。房價漲成這樣,按她媽的要求,內環以裡,150平米左右的房子,最低要1500萬。這還沒算令人瞠目結舌的高額彩禮。

男方家裡自然不願意。面對這些無理要求,男方家勸男孩跟她分手算了。

女孩傷心欲絕,整天以淚洗面。關鍵時刻,她神勇的老媽又出馬了!她媽跑去公司,問能否給她女兒預支三年的工資和獎金。這姑娘剛去公司才一個月不到,實習期都沒過,獎金多少也得看績效表現呀……主管領導說,抱歉公司規定不能這樣做。她媽不死心,說她女兒心情不好,能不能請三個月的假,去放鬆一下。主管臉都綠了……

結果大家都猜到了,她被分了手,還被公司開除了。她媽不在的時候,她成熟、穩重、善良、努力;她媽只要一出現,她就立馬變了一個人,任由她媽操縱她的人生,默許她媽向所有人提出無理要求。她沒有底線的“聽話”,現在就造成了這麼大的悲劇。

每個糾結又擰巴,缺乏獨立意識,自卑又膽怯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不肯放手的父母。

沒有界限感的父愛母愛,終將走向傷害。

2. 被父母操控一切的孩子,如何逃出牢籠?

  • 一種是突破原生家庭的侷限,勇敢做自己。

《歡樂頌》中的關雎爾,從小到大事事都由父母做決定,習慣於父母的強勢插手,二十多年來一直按部就班,過著父母早就替他規劃好的生活。即便獨自跑到上海工作,也沒能脫離父母的遙控。

從小受控於父母,在《歡樂頌》一出場的時候,她的性格畏畏縮縮,對工作自信心不足,對愛情也非常自卑。

在對趙醫生的暗戀無果之後,她的“自我”意識開始有了一點點苗頭:

摘掉了圓框大眼鏡、換掉了揹帶褲和白襯衫,搖身一變,波浪捲髮魅力十足,一襲透視小黑裙性感美麗,一雙黑色高跟鞋充滿了女人味,她還學起了肚皮舞……

直到她與搖滾青年謝童確立了戀愛關係之後,她內心中屬於“自我”的一部分,才開始真正萌芽。面對從老家過來阻止自己戀愛的父母,她第一次勇敢地說了“”!

當謝童因鬥毆事件連關關一起被帶進警局後,22樓其他四美紛紛勸說關關重新考慮謝童,一向溫柔的,只會唯唯諾諾點頭的關關霸氣與其他四美開撕:

第一個被揭傷疤的是樊勝美。“樊姐,你家裡出事情的時候我是怎麼幫你的,你哥哥嫂子找上門來是我第一個攔著。就算你要欺騙王柏川,我們也都替瞞著……”樊勝美哥嫂和欺騙王柏川的黑歷史,殺傷力巨大,直擊樊勝美軟肋。

第二個被揭傷疤的是邱瑩瑩。“你和應勤捱打,謝童救你時候你怎麼不說謝童不好了呀?你和白渣男分手,心裡難受所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只有我站在你一邊。後來你和應勤……”白渣男的黑歷史都翻出來了,夠狠!

第三個是安迪,不過安迪在感情上沒有傷疤,說來說去就是小包總和魏總那點事……

第四個是小曲。小曲默默地翻了一個白眼,關關立馬要炮轟小曲不要陰陽怪氣!

關關的小宇宙總算爆發了!

後來當謝童想帶她一起去美國時,她經過掙扎于思考,做出了遵循內心的選擇——拒絕與謝童一同赴美。

至此,關關終於做了自己 。

關雎爾的父母就屬於這種熱衷於操縱孩子人生的家長!

他們總是試圖給孩子安排好所有的東西,事事操心。

他們這種強勢的安排,壓抑了女兒個性的成長,也阻礙了女兒的獨立思考!

幸好,關關在上海獨立生活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我。否則,她將是一輩子的凡事都nice,毫無主見的“乖乖女”!

  • 另一種,以慘烈和決絕的方式,跟父母告別。

看過一條新聞:四川有位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的專業之一——生物學專業錄取,本科畢業後,又考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家孩子”,卻寫下了15000字長文,討伐父母包辦一切。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有次班裡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母親不由分說地讓他穿長褲。從小到大穿衣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辦。

高中畢業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朋友,都是父母認識、瞭解或者聽過的”。

高中時,他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儘管後來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在被親戚取笑嘲諷的時候,他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保護。他認為,父母並沒有關心自己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2005年開始,他就離開家,十幾年不回家,徹底“拉黑”父母。雖然畢業於名校,但是他非常痛苦,跟人交流,動手能力都是問題,不得不申請赴美讀心理學研究生,徹底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而父母卻始終不理解,不明白學習成績優異的兒子,為什麼總是揪住過去不放?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於此。父母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

可惜,雙方永遠等不到那一天。

豆瓣上有一個奇葩的帖子:爸爸對不起,我北大畢業,但是我沒掙大錢,當大官……

本人,今年小碩畢業,找了份起薪8000 多元/月、年末會有些獎金的工作。

未來會有些許上升空間,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本來對物資沒有太多期望。

但是我爸爸早就在親戚面前誇下海口,大約是我每年賺上百萬毫無壓力之類……

知道我的offer狀態之後,更是對我惡語相加,認為我給他丟了臉,打了好多電話騷擾我。他還說北大的學生應該去當市長、省長……

這是個放大版的熱衷於掌控孩子人生的老爸!

當孩子的人生脫離了自己設計的軌道,他的整個人生都崩塌了。在他眼裡,孩子是一顆棋子,是炫耀的工具。他唯獨忘了,那是本來是應該有獨立思想的生活的個體。

Part2 沒有敵意的堅決

不含誘惑的深情

在孩子的人生規劃上,過分地加重父母的砝碼,只會讓孩子永遠無法“斷奶”!

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我愛你,我這是為你好”,等於管控孩子的代名詞。

“我這是為你好,你長大了就明白了”,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會的套路。這話幾乎是無敵的,沒有哪個小孩能夠逃脫!

《巨嬰國》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兒子惹了小禍,先被父母、爺爺、叔姑等一家十多人輪流辱罵,接著被脫光衣服,吊在樹上,拿皮帶抽,而且是男性親人輪流抽,抽的時候,女性親人在旁邊哭著說,孩啊,都是為你好啊!

打完後,從樹上放下來,行兇的父親等男性親人也哭,一邊哭一邊說,孩啊,你恨我嗎?你可不能恨啊,你恨就是沒良心啊,我們都是為你好!

大人們很擅長,用自己的愛給孩子畫上一個牢籠,鎖住孩子的一生!

有一種愛,叫做“沒有敵意的堅決 不含誘惑的深情”: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僅此而已,不應有任何附加條件。

孩子需要的,也不是“我辛辛苦苦養活了你”“我為了你……,所以你必須……”等道德綁架式的語言。

你要真想為孩子好,就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不要把自己的虛榮、好勝、攀比心強加給孩子的人生!

為人父母,在孩子的人生規劃中,要懂得適可而止!

豆瓣網上曾有個“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成員數萬,組內有不少類似於《母親那樣的禍害,死一千次也不為過》的帖子。

兒女們為何用“禍害”來形容自己的父母?

原來,很多父母用自己的生活思維和經驗之談來教育子女,甚至規定子女的前途路線,令子女反感乃至叛逆。

他們視父母為自己的“禍害”,共同爭取親子間的話語權。

《廣州日報》上也曾登過一篇《大齡“剩女”視父母為“禍害”》的新聞。

廣州大齡女M終於結婚,但不久又離婚。作為獨生女,她讓父母幾乎瘋掉。

儘管她認為父母是出於愛自己,但這種愛對她來說儼然“禍害”。

父母之愛,應該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那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Part3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規劃孩子的人生?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貫穿了孩子的整個人生。

所以,在規劃孩子的人生之前,請先給他一個有愛的原生家庭:

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父母愛孩子,孩子愛父母;寬容有愛、不虛榮、不嫉妒;看到美好的事物能夠發出由衷的讚美!

所謂的人生規劃並不是“設定一條讓孩子成為大明星的道路”“制定一個讓孩子成為科學家的方案”“規劃一條讓孩子成為文學家的道路”,等等。

家長們所能做的,只是從孩子的幼年時期,就教給他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良好的習慣。

1.讓孩子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來臨。當今科技創新和紛繁龐雜的信息更替,只有培養一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最大的生存保障。這個世界一直在懲罰不愛學習的人!

2.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愛讀書,多讀書的孩子,通常性情很好,知識面寬廣,思路開闊,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強,學習方面自然也不錯。

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受益終生。

3. 教育孩子,做一個經濟獨立+精神獨立的人。

一個經濟獨立的人,才會不等、不靠、能擔當!

一個精神獨立的人,面對各種競爭和壓力,才不會感到恐懼和孤單。

暢銷書《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翁的驚人秘密》中有一句說得好:成年後從父母那裡獲得的越多,自己積攢的就越少;成年後從父母那裡獲得的越少,自己積攢的就越多。

說到底,父母的任務,就是把孩子帶領到一個正確的道路上來!

孩子上路了,父母就可以放心地“退休了”。

美國虎媽蔡美兒,一直奉行嚴苛教育,她曾為女兒制定十大戒律:

不準在外面過夜

不準參加玩伴聚會

不準在學校裡賣弄琴藝

不準抱怨不能在學校裡演奏

不準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不準擅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不準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準演奏鋼琴或小提琴外的其他樂器

不準在某一天沒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當她的兩個女兒都考上名校之後,虎媽表示,女兒長大成人了,自己的任務完成,以後不再幹涉女兒的生活了。

親子之愛,在於父母對孩子日復一日的精心照料和悉心教導;更在於是父母懂得在孩子成長之後體面地退出。孩子,正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必須離開你。

父母跟孩子,是一場厚重的 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紀伯倫的小詩——《孩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拼盡全力

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來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