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明 納紗天鹿圖卷 局部 縱二九釐米 橫二四六·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納紗天鹿圖卷」,主體部分略呈方形,縱二十九釐米、橫二十六釐米,底部為海水江牙,其上一隻長頸鹿作跪姿,鹿尾上翹,鹿首回盼,身上遍飾模仿長頸鹿身上花斑的龜背紋,龜背紋邊緣用香色絨線繡制,向內暈成白色,鹿身周圍飾以五彩流雲。此圖以二經絞紗為地,並用紅色絨線戳成地子,鹿睛、鬃、尾等處用滾針、纏針、搶針繡制。繡線曾有數處脫落,鹿頭、尾業經修補,鹿足已脫落,露出白色紗地。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明 納紗天鹿圖卷 局部 縱二九釐米 橫二四六·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曾以「宋天鹿錦」之名為《石渠寶笈續編》所著錄。引首御筆「含華蘊古」,並以行書御題《詠天鹿錦》:「六幣琮惟錦,古哉周禮陳。賦曾聞庾氏,束可見吳人。贉首貽茲制,具端羞彼彬。香光選佛類,裝卷表精神。」於「香光選佛類」句下注雲:「內府藏名畫大觀冊,皆元以前名人真跡,而以宋刻(緙)絲一幅冠於冊首,後有董其昌跋雲:餘於馬、夏、李唐性所不好,故不令入選佛場云云。茲於舊畫卷首得天鹿錦盈尺,古香璀璨,神采煥然,既裝成卷,復題其前,亦從香光例也。」末署「己亥仲夏月上澣御筆」。尾紙御題《再題天鹿錦卷》:「宋刻(緙)絲見亦曾屢,彼皆纂組具畫意。率作掛幅供清玩,石渠不啻貯三四。裝為畫卷者蓋稀,此則畫卷前所置。用之贉首似抑屈,爰命裱成畫卷式。昔實賓而今乃主,蕉豈幻兮鹿匪寄。常擬食蘋寓嘉興,猶虞呼馬廑深思。」末署「己亥新秋月中澣御筆」。整卷鈐蓋有乾隆皇帝「乾隆宸翰」、「八徵耄念之寶」、「乾隆御覽之寶」等三十五枚璽印,可見乾隆對此圖卷的珍愛。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明 納紗天鹿圖卷 局部 縱二九釐米 橫二四六·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明 納紗天鹿圖卷 局部 縱二九釐米 橫二四六·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相關的「天鹿錦」與麒麟補子

除單獨裱作手卷的納紗天鹿圖卷之外,另有見於書畫包首上的「天鹿錦」。故宮博物院藏《御書南巡舟行雜興詩》卷,其包首即用戳紗天鹿錦。此天鹿錦保存完好,顏色鮮麗,左側繡出籤子,內繡「御書南巡舟行雜興詩 董邦達繪圖」字樣,天鹿姿態、底部的海水江牙及周邊的五彩流雲等裝飾,均與納紗天鹿圖卷無差,唯納紗天鹿圖卷更為神完氣足。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故宮博物院藏清弘曆《御書南巡舟行雜興詩》捲包首

院內另藏緙絲乾隆《御筆戒得堂前後記》卷,包首也為緙絲天鹿錦,同樣飾有五彩流雲、海水江牙,玉別內側有乾隆款識,乃是完整保存原裝裱的作品。緙絲乾隆《御筆八徵耄念之寶記》卷,包首為緙絲天鹿錦,並配有漆盒,也為原裝裱。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故宮博物院藏清弘曆《御筆戒得堂前後記》捲包首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故宮博物院藏清弘曆《御筆八徵耄念之寶記》捲包首

此類手卷包首上的天鹿錦,其裝飾、佈局一般無二,但神韻、做工較納紗天鹿圖卷為稍遜,可視為其仿品。戳紗天鹿錦包首又見於海外的零星收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麒麟補子,可視為故宮同類藏品的另一版本。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一九七七年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明代徐俌墓出土有兩件圓領,內素緞地一件,胸背飾白澤(簡報稱麒麟);四合如意雲紋緞地一件,胸背飾長頸鹿(簡報稱天鹿)。長頸鹿作跪姿,四肢屈曲,鹿尾上翹,脖頸細長,鹿首回盼。上部飾以四合如意雲紋,左側立一鬆樹,枝幹扶疏,右側立一植於湖石間的靈芝,下部飾以海水江牙。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明 四合如意雲紋緞地圓領 徐俌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館藏

徐俌,字公輔,為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五世孫,成化元年(1465年)襲封魏國公。明代制度,百官常服上的「彩繡花樣」,「公、侯、駙馬、伯用麒麟、白澤」。圓領上飾有麒麟,正合於制度,而明代麒麟亦有作長頸鹿狀的。徐俌墓出土的此件圓領,論者以為長頸鹿胸背就是麒麟補子,此衣可能是正德皇帝給徐俌的賞賜之物。至於納紗天鹿圖卷,在故宮收購此卷當年就有人指出,「天鹿錦」所用戳紗繡法明代方始流行,當屬明代之物,或乃正德年間的補子,原系宮中內臣應景所用,或為明代麒麟補子。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明 四合如意雲紋緞地圓領 局部 徐俌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館藏

檔案中得自「舊畫卷首」的「天鹿錦」

天鹿錦除有實物存世外,還頻繁見於清宮檔案。清初設立的造辦處,為製造皇帝所需日用品、藝術品及各種器物的專門機構,彙集了當時最優秀的藝術和技術人才。該機構一直存續到末帝溥儀出宮,其間留下了大量的檔案材料。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明 麒麟補子 縱三四·三釐米 橫三四·三釐米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據檔案所載「御題天鹿錦手卷」即故宮現藏的「納紗天鹿圖卷」,為呂進忠進獻,乾隆四十三年下旨裱為手卷。其來源,據乾隆《詠天鹿錦》詩,乃是得自「舊畫卷首」而不知其詳,據檔案則出自《元人建章宮圖》手卷包首。揭下後乾隆命姚文瀚依照花紋尺寸畫樣,「鹿前加寬三寸,鹿後加寬二寸,鹿上加長五分,鹿下加長一寸」,並連同原樣發往蘇州仿製。同時,乾隆下令查找同樣手卷,查明尺寸,寫簽發蘇州造辦。經查,「御筆偃松圖手卷」比天鹿錦包首尺寸短「二分」,據此可知天鹿錦包首長「一尺五分」、寬「一尺三分」。乾隆命蘇州織造舒文照樣急速造辦,並指示「嗣後再有傳用天鹿錦包首,不必拘尺寸,照隨時發去樣子尺寸遵辦」。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初四日,發下御筆書畫籤子十二件交蘇州織造舒文造辦戳紗天鹿錦包首。五月二十九日,蘇州送到第一批戳紗天鹿錦包首二件,其上籤子大小邊線用米色地三藍繡,員外郎四德請後續的十二件戳紗天鹿錦包首上籤子邊線也照樣繡做,乾隆下旨準行並指示下次解送時將原樣交回。七月十七日,第二批戳紗天鹿錦包首十二件送到,並交如意館。

那張被乾隆戳了三十五枚璽印的納紗天鹿圖卷,究竟是何來歷?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清弘曆《御筆創業守成難易說》捲包首

檔案記載,乾隆下令造辦的戳紗或緙絲天鹿錦包首有近六十件。仿造的天鹿錦包首如此之眾,御題天鹿錦手卷上鈐蓋的璽印之多,正反映出乾隆對天鹿錦的重視。而在實際的裝裱過程中,手卷的裝裱往往也隨乾隆意旨的改變而變動。如包首的換裱,有的換裱可能只是將戳紗天鹿錦換成緙絲天鹿錦,而有的則棄天鹿錦不用。現存實物也往往反映裝裱過程中的變動,如乾隆《御筆創業守成難易說》捲包首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質為穿花龍紋緙絲而非檔案中的天鹿錦。現存實物與檔案記載不符的情況,當為後期改動所致。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