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你是他們的軟肋,也是他們的鎧甲。”

微博上有一位特殊的用戶,叫“璐璐給媽媽的信”。

自從媽媽於2012年去世後,璐璐便開了這個微博,以這樣一種方式陪媽媽嘮嗑。

“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璐璐給媽媽的信”微博截圖

六年過去了,36歲的她足足寫下了1553條微博。幾乎每天她都在這裡跟媽媽嘮叨家長裡短,彷彿媽媽從不曾離去。

微博內容讓人淚目,因為即使六年過去,對媽媽的愛與思念卻只增不減。她始終相信媽媽可以看見這些內容,只是無法回應。

這世間最痛苦的事,不是你站在我面前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失去後才後悔莫及。

所以,趁父母還健在,請對他們好一點。父母的餘生時光都是慢鏡頭,希望這鏡頭裡總有你微笑露面。

1 他們給你的,已是全部

從你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你便成了父母此生全部的意義,再沒有什麼人比他們更熱淚盈眶地歡迎你的到來。

“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你的一哭一笑都牽動著他們的心,在他們眼裡,你是他們創造的最完美的藝術品,是上天對他們最大的恩賜。

於是,第一次當父母的他們開始笨拙地學著給你穿衣、餵食、換尿布。像老鷹一樣把你護在羽翼下,生怕你有絲毫閃失。

他們一句句教你說話,一步步教你走路,手把手教你寫字,他們會毫不吝嗇傾盡所有都給你。你的存在讓他們瞬間有了軟肋,也突然穿上了鎧甲。

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一位黑人父親因窮困潦倒被房東掃地出門,帶著兒子東奔西跑,甚至藏在公共廁所裡過夜。還要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公廁管理員把他們趕出去。

“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為了讓孩子過上好日子,父親拼命努力,在完全不懂股票相關知識的背景下,在壓力巨大的華爾街混得了一席之地,開辦了股票公司,成為了百萬富翁。

因為兒子,這位父親有了軟肋,一個大男人,會被生活逼得抱頭痛哭;也正是因為兒子,這位父親穿上了鎧甲,他不斷奮鬥不斷變好,用雙手創造新生活。

所以,永遠不要去抱怨父母給你太少,不像別人家的父母一樣能給全你金錢和地位。因為他們給你的,已經是他們的全部了。全部的時間、精力和愛。

2 在他們心裡,你永遠是個孩子

後來,你在父母的猝不及防中長大了,青春期的你一心想著獨立,試圖擺脫父母的掌控。

你嫌父母嘮叨煩人,你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為什麼他們還總把你當個孩子。

於是你用所有的力氣反抗和傷害著世界上最愛你的兩個人,讓他們在你的叛逆面前毫無招架之力。你的不依賴讓他們感到恐慌,你的嫌棄更讓他們心驚膽戰。

“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龍應臺和安德烈

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14歲那年,離開了歐洲的家到臺北工作,一去就是三年。這三年裡,她錯過了安德烈成長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2003年,龍應臺回到歐洲,當她試圖補償孩子的時候,卻發現18歲的兒子已變得讓她不認識了。

安德烈坐在桌子的另一端,有點“冷”地看著媽媽,龍應臺突然覺得和孩子之間有一堵無形的牆,難以靠近。

為了重新認識兒子,龍應臺便和他約定好,通過專欄寫信的方式進行溝通。安德烈答應了,這些信一寫就是三年,後彙集成《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給了很多父母和孩子啟發教育的意義。

“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正如龍應臺所說:“所謂父母,就是對著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聲張的人。”

他們一心想靠近你,走進你的世界,瞭解你的喜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所以哪怕再不情願,也請不要將他們隔絕在你世界的大門外。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還請你多多擔待。

3 養兒方知父母恩,別留下遺憾

如果說兒女在一瞬間會突然長大、突然理解父母,那一定是當他們有了自己孩子的時候。

養兒方知父母恩,他們也像曾經的父母一樣,對新生命的到來歡欣鼓舞,同時手足無措。

生孩子越痛,就越欽佩母親當時的偉大;帶孩子越累,就越感激父母的無私付出;孩子越淘氣,就越埋怨當初那個不聽話的自己。

這世間的愛都是循環往復的,你從父母那裡接受了多少,就要在子女身上傾注多少。只是很多人只一心哺育子女,卻忘記了反哺父母。

“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你總是很忙,忙著打拼事業,忙著交際應酬,所有的事情當中,父母被你擺在了最不起眼的角落。

但你可知,他們一直在盼著你常回家看看:他們做了一大堆你喜歡的食物,只為了留住你的胃從而留住你的人;他們給家裡裝上網線,只為了你回來也可以辦公打遊戲;他們一聽說你這週末要回來,那麼從週一他們就開始期待。

與此同時,他們漸漸變得不那麼靈活了。小時候父親是山,如今這座山卻彎下了腰;小時候母親是超人,如今這個超人卻像個小孩一樣總惹麻煩。

你總覺得還有大把時光,所以將歸期一拖再拖。直到有一天他們耗不起了,你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要是我按下home鍵,就能回到家該多好”

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寫道,他因為身體不好,一直跟母親發脾氣,母親則默默承受了這份脾氣。直到有一天,母親因病突然去世,他才猛然驚覺“原來她竟病得那樣重”。

從此之後,天人永隔。於是很多自以為忘記了的細節,都在一瞬間回想起來。

母親小時候帶他去北海看菊花,母親整天眼看他離開家還在原地傻站很久,母親整天跟蹤他到地壇去生怕他會做傻事……可憐天下父母心,當初的自己,怎麼就固執任性地選擇了視而不見呢?

《親愛的安德烈》中有段話:“父母親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傢俱時磕碰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數十年之後,你才會回過頭來,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

年輕人,別把父母的愛看作理所當然,也別把自己的不孝看作無傷大雅。

你要記得,當你很小的時候,是父母花了很多時間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東西;教你洗臉,梳頭髮;教你穿衣服,綁鞋帶,係扣子……教你做人的道理。

所以,當父母有天變老時,當他們開始忘記係扣子、綁鞋帶,當他們梳頭時手開始不停地顫抖,請不要催促或怪罪他們。

如果有一天他們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請你緊緊握住他們的手,陪他們慢慢走,就像他們當年牽著你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