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湯宇 圖/瑾言

“在浦貝,我不過就是一個老實巴交,堅持玩了四十多年泥巴的人。”


陽光直射在他的脖頸,步履蹣跚,我們緊隨其後,尋著那片遺址緩緩前行。途中,四處可見的破碎陶片斑駁陸離,這裡曾是李忠窯興盛的象徵,如今只剩一片荒茫。


楊建雲,1958年生於陶藝世家,5歲時與土陶朝夕相處,1975年初中畢業後在易門陶瓷廠工作,開啟了長達45年的陶藝生涯。2002年因廠改制,他遞交辭呈,毅然隨父親創辦“易門宏雲民族工藝美術陶瓷廠”,後自創雲青陶,以第六代傳承人的身份為歷經400年陶藝生輝的浦貝“李忠窯”再續窯火。


他指向對面山腰處那排錯落有致的房屋,說:“我們腳下踩著的是過去,但手藝的傳承終究不會斷。”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浦貝李忠窯遺址

一個玩了45年泥巴的人

據《易門縣誌》記載:明末清初,江西人李忠(原闖王李自成部下)在易門浦貝發現陶土,後帶動當地趙、楊、李、葛四大姓氏生根於此,建窯燒陶。

400年陶韻悠長,多少代人心手相傳,用一根繩一條腿,踏轉陶盤出器皿的傳統手工拉坯方法堅守在這片陶土之上。

“如今,易門浦貝已成為雲南省“四大陶鄉”之一。我們這些整天和陶泥打交道的人,更有義務將祖輩留下來的窯火傳承下去。這應該就是網上經常說的‘初心不改’吧。”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2015年,楊建雲創辦“浦貝陶製作技藝傳習館”。選址僅與浦貝“李忠窯”遺址相隔百米。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位陶藝人對“傳”與“承”的自我詮釋,然而楊建雲卻經常自嘲說:“在浦貝,我不過就是一個老實巴交,堅持玩了四十多年泥巴的人。”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幾杯午茶過喉,耳邊不時傳來悠悠禪樂,仿若一滴清水落進心湖,漾起淺淺漣漪。

在楊建雲手中,陶瓷總是形影不離,或一尊茶杯,或一頂茶壺。45年的陶藝生涯,一切就像發生在昨天……如此清晰可見。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據楊建雲自述,家族世代以燒製土陶為業,5歲時便耳濡目染,在祖父楊培禮和父親楊連祥等老一輩陶藝人的言傳身教下漸漸開始接觸製陶技藝。1975年初中畢業後便進入易門陶瓷廠工作,先後在電瓷車間、紅陶車間、試製車間、燒成車間實踐鍛鍊,後來還成為了廠裡的技術骨幹。

回想起剛入廠時的情景,楊建雲總免不了一番自我打趣:“就差一點,我就背上包袱不呆在這裡‘玩泥巴’咯。”

當年,全國實行知青下鄉,與楊建雲同時入廠的28個年輕人均接到通知,準備收拾好包袱第二天下鄉。然而,當地手工藝管理局的領導卻認為易門陶瓷廠急需青工,所以便將他們留在了廠區,這一留,就是30年。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2002年冬,易門陶瓷廠改制。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楊建雲遞交辭呈,同父親楊連祥創辦“易門宏雲民族工藝美術陶瓷廠”,立足本土陶瓷文化,創新傳承易門“李忠窯”浦貝陶製作技藝。

眨眼功夫,曾經懵懂少年,如今還歷之年。一壺茶韻,一曲幽谷,生長於斯,傳承於心,這便是人生。

“窯變”:非人力之巧,全靠天意

採訪當天,易門氣溫突破30℃。儘管如此,“浦貝陶製作技藝傳習館”中慕名而來的遊客依舊絡繹不絕。

楊建雲說:“來這裡的大部分人都想著碰碰運氣,看能否淘走一兩件“窯變”作品,但哪是那麼容易的事哩。”

據《稗史彙編》 記載:"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

顧名思義,窯變就是指那些因窯內溫度受熱不均導致其表面釉色產生一系列不確定性自然變化的陶藝品。

窯變的精髓在於巧奪天工,這是泥與火的共鳴。正所謂七分人力,三分天意,這份看似“天意”的存在,自然惹人憐愛。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為了能夠更加直觀詮釋浦貝陶製作技藝,楊建雲將我們引領到石階下側的工藝加工區。未經上釉燒製的茶壺錯落有致的擺放於晾架之上,一側便是用於黏土沉澱過濾的大缸。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隨後的十幾分鍾裡,這位年滿六十的陶藝人極其熟練地展示了過濾(除去雜質)、沉澱(水分保證在18%到20%)、揉泥(擠壓排出氣體)、拉坯(塑型)等一系列初步技法。過往創作的幾十萬件作品早已使這些慣常動作爛熟於心,但他的眼神卻始終定焦在泥塑上,不容一絲馬虎。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正如那句座右銘:用一顆匠人之心,去催生陶土芳香,生命不息,窯火不斷。

自創雲青陶

2013年12月,易門浦貝陶器製作技藝入選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翌年 9月,楊建雲被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楊建雲說:“‘傳’與‘承’是一種責任,外人看來這或許是一句套話。在這幾十年間,我的確只做了兩件事,一是把祖輩的東西勤學到手,二就是把掌握的東西再傳授下去。看似簡單,但只有你深入體會,才懂‘責任’這兩個字的分量有多重。”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2015年10月,楊建雲自籌資金80萬元,在傳統村落原地浦貝碗窯村,利用家庭閒置農房院落開辦浦貝陶製作技藝傳習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並無償招收陶藝愛好者,傳授製陶技藝。直到如今,楊建雲收徒已超百餘人,他們當中不乏技術骨幹,也有自成一派。無論枝葉飄向何方,陶藝始終在浦貝薪火相傳。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創新傳承,是楊建雲一直追尋的軌跡。年月的滄桑,足以讓人靜思。 一年多夜以繼日的試驗,他終於採用傳統釉藥,將己經消失近600餘年的“玉溪窯”冰裂紋釉重現於世。

冰裂紋釉,因其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富有立體感而得名。“在製作冰裂紋釉時,首先對坯、釉原料的收縮比需要準確把控,過之或急都不能奏效,而且施釉的厚度也至關重要,釉薄不起紋片,釉厚則會在燒製時將坯子拉裂、變形甚至嚴重剝落。所以‘冰裂紋’的成品極低,從古至今都被視為瓷中珍品。”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說著,楊建雲拾起桌上一口淡雅的茶杯,自豪感油然而生:“這就是浦貝雲青陶,全國僅此一處產出。當然,你也可以稱它為‘假瓷貨’。”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雲青陶,顧名思義,取意雲南青花陶,是楊建雲於2014年將仿元青花以及冰裂紋釉兩項技藝糅合首創。

其陶採用李忠窯遺址東西兩地白粘土、五色石英沙為原料。正所謂東五色石英沙為骨;西北白粘土為肉,依照軟六硬四比例混合,沿續傳統工藝流程,利用當地長石和水晶石磨粉成漿形成的透明玻璃釉,按傳統釉藥配方製作。因表象似陶非陶,似瓷非瓷,故常被業界譽為“假瓷貨”。

燒“假瓷貨”成了雲南非遺傳承人,中國只有他了!

正如《青花瓷》中所唱:“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紋取冰裂為上,關乎雲青陶,此情此景,正是恰到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