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業源流史(連載二十三)

附:鮮為人知的工具——襪楦

提起縫補襪子這件事兒,現在好像已經離國人的生活有些遠了。想來也對,今天商場、超市裡賣的襪子又結實又便宜,可能還沒等舊襪子穿破也許就換新的了。不過,這要是在過去,縫補襪子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居家過日子的必備事宜,有句話大家肯定都聽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說的就是補襪子。

縫補襪子的技術要求並不算太高,但卻需要有一個輔助工具,將要縫補的襪子撐起來,這個輔助工具就是“襪楦”。提起襪楦,先要說說什麼是“楦”?楦(xuàn)按照辭書的解釋,一般指的是製鞋時所用的模具,也就是“鞋楦”。但也不僅僅侷限於此,可以說但凡是填塞物體中空部分者,皆可稱之為楦。楦的本字為楥,《說文》中記載“楥,履法也”。清段玉裁注:“今鞋店之楦也。”由此可見,鞋楦的歷史頗為久遠。

襪業源流史(連載二十三)

襪楦,也被人稱為“補襪板”,是在一塊鞋底形狀的木扳上粘上一塊厚厚的“前掌”和高高的“腳後”做成的,中間用一根木杆連接,形狀好像是人的一隻腳。補襪子的時候,一般是將破襪子套在襪楦上,繃緊以後再打上一個結,這樣就可以在上面輕鬆地縫補襪子了。

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將剛買回來的洋線襪做加固耐磨處理。其方法就是將新襪子的襪底剪開翻起,再將一塊類似鞋墊的東西連綴在上面。如此一來,經過處理後的襪子既具備洋線襪美觀舒適的特點,又擁有棉布襪結實耐穿的優點。

襪業源流史(連載二十三)

襪楦在中國本來是再平常不過的對象了,但是隨著機器織襪大量取代手工襪,其作為生產工具的功能已經淡出歷史舞臺幾十年了,但是作為我國男耕女織民俗傳統的重要歷史見證,應該被歷史所銘記,它體現了我國百姓自給自足的民俗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