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餘莉教授: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百善孝為先

劉餘莉教授: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百善孝為先

在中國古代的《禮記》上,把教這個字解釋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有兩個,一個呢就是使人們善良的方面,不斷地增長,而對人們的過失加以挽救。

育字呢,在《說文解字》上,把育字解釋為養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說僅僅是把兒子養大,並不是教育,必須讓他有正確的人生觀念,順著善良的方面去發展,這才是教育。

劉餘莉教授: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百善孝為先

今天我們講一講,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因為一家要和睦,要能夠獲得幸福的家庭,必須把孩子能夠教導好。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教育好兒女呢?教育子女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要德教為先,以身作則。在中國古代的《禮記》上,把教這個字解釋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有兩個,一個呢就是使人們善良的方面,不斷地增長,而對人們的過失加以挽救。那麼育字呢,在《說文解字》上,把育字解釋為養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說僅僅是把兒子養大,並不是教育,必須讓他有正確的人生觀念,順著善良的方面去發展,這才是教育。

劉餘莉教授: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百善孝為先

那麼教育有一個次序,這個次序也是不能夠顛倒的。教育的正確次序就是在《三字經》上所說的,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說要先培養起一個孩子,正確的為人處事的原則,然後才讓他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東西。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為什麼要堅持這樣的順序呢?因為一個人如果對於父母長輩謙恭的態度沒有樹立起來,就學習了很多知識技能的東西,那麼結果他是學得越多越驕傲,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和老師放在眼裡。有一個小女孩,她學英語學得非常快,有一次她的母親就帶著她來見她的姥姥,見到姥姥之後,她的母親就表揚這個孩子,說我這個孩子非常聰明,學英語學得非常快,背了很多的英語單詞,不信你考考她。結果她的姥姥就問,她說那麼這個桌子怎麼說,她說叫desk,這個傘怎麼說,她說叫umbrellar。突然之間這個小女孩說,姥姥姥姥,這個書本怎麼說來著?這個姥姥從來都沒有學過英語,自然就答不出來。結果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小女孩就當著很多人的面,這樣說她的姥姥,她說姥姥姥姥,你可真是個白痴。那麼這樣的事情,其實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都是屢見不鮮了,就不覺得是什麼新鮮事。那麼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我們把教育的次序給做錯了。如果我們先讓孩子學習了很多知識技能的東西,沒有長養起他謙虛待人的態度,他確實是學得越多越驕傲。而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在他的人生中,已經無形地給自己設置了很多的障礙。


有一本著名的成功學著作上,也這樣說到,他說成就、成功、升遷等等原因的85%是因為我們的態度,而僅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專業技術。而這也意味著,我們很多的家長,花費了90%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那15%的成功機會,而只花費了10%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那85%的成功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部分的家長,都把這個時間用於培養孩子的知識和技能上,而很少有家長能夠關心到這個孩子的道德品質。 那麼在《從優秀到卓越》這本書上也這樣寫到,他說一個人從眾多的優秀人才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不在於他的專業知識或技術經驗,而在於他是否具有謙虛、毅力、勇於承認過錯等品格。也就是說很多人就是因為自己太優秀而不能夠卓越,他太滿足於自己的成就了,所以對別人都是不可一世,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很難有一種謙虛待人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實際上就影響了他以後的發展。

劉餘莉教授: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百善孝為先

而品德教育呢,也是有一個先後的次序,那就是要先培養人的孝心,因為百善孝為先。這個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很多人提到孝字,覺得這是封建傳統道德,實際上那是因為他沒有理解這個孝字的涵義。我們看這個孝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看到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不是兩個。如果我們有兩個這個觀念,這個孝已經不存在了,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與下一代,自始至終者都是一體的。所以中國人、在海外的華人,都保持著祭祀祖先的傳統,很多外國人看了就不明白,就問說幾百年幾千年的祖先,你見都沒有見過,為什麼你還要想著去祭祀他們?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道理,這句話出自《論語》。它告訴我們如果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那麼民風就自然歸於淳厚了。那麼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個道理我們很多中國人也不明白了,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先都能夠念念不忘的話,他這個情存得多麼深厚,他連祖先都能夠想著去祭拜,那麼對於他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面去祭拜祖先,一邊又打爹罵娘,不對父母有生活上的照顧,這是不可理解的。所以說這個祭祀也是培養起一種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讓人呢從中感恩這個祖先的恩德。


孝很重要,那麼是由誰來教導的呢?孝親與尊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所以中國文化的傳承,主要是由孝道和師道得以維繫的。孝是由老師來教導的,在中國古禮上,對於老師就非常尊敬。比如說這個孩子,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就是行成人禮,從此以後,他的同輩就會送給他一個字,不再稱他的名,這是表示他已是成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那麼他在朝廷裡作官,連皇帝也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只有兩個人可以一生稱他的名,一個就是他的父母,另外一個就是他的老師,這就表明老師的恩德與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 那麼在葬禮之中也有一個規定,說這個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要穿孝服。老師去世也要守心喪三年,雖然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從內心感念老師的恩德,要守心喪三年。那麼這個皇帝,他一般都是要面南背北,在接見群臣的時候,他都是面南背北來接見群臣的。只有在他接見老師的時候,他不能夠以君臣之禮接見,而必須是以主賓之禮接見,也就是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也表明了即使是皇帝也要率先垂範,尊師重道。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人把老師的恩德,看得和父母的恩德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老師教給你孝敬父母,所以這個關係就非常明白了,這個父母在家裡教孩子要尊敬老師,當他上學的時候,老師在學校教他要孝敬父母,這樣親師之間緊密地配合,就很容易把這個孩子給教導好了。

劉餘莉教授: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百善孝為先

那麼老師要教導這個孩子孝敬父母,這個內容也非常深廣,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當時孔子在世的時候,有的人就認為只要贍養父母就是盡到了孝道。針對這樣的說法,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也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夠贍養父母,就已經盡了孝道,但是對於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那麼養父母怎麼可以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呢?所以他說我們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裡表達出對父母的感恩和尊敬之情。要有養父母之心,那就應該做到不要讓父母經常為我們操心,如果一個人經常讓父母為我們操心,就是不孝了。比如說我們在學校裡,當學生的時候,如果功課不好,這個父母會為我們操心,就是不孝啊;和同學不能相處,對老師不能恭敬,也會讓父母操心,這也是不孝啊;當我們走進了工作崗位,我們的工作不盡職,和長官不能配合和同事不能合作,也會讓父母擔心,這還是不孝。所以孔子說什麼是孝子呢?真正的孝子,就是做到了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不必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


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一個人如果有了孝的品質,他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因此才會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以及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因為孝培養起我們的一個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不是一種功利為取捨的道德原則。而這個孝心一開,確實是百善皆開。

心態改變命運-第12集 文章截取自——《群書治要》學習網

劉餘莉教授: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百善孝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