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淄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淄博有以足球發源地為代表的齊文化、以聊齋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文化、以陶瓷琉璃為代表的工藝美術文化、以山泉洞為代表的現代旅遊文化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聊齋俚曲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聊齋俚曲的流傳地區主要在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後人是其主要傳承者。聊齋俚曲是清初大文學家蒲松齡將自己創作的唱本配以當時流傳的俗曲時調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學體裁,是蒲松齡用淄川方言創作的說唱與戲劇作品,其形式類似今天的琴書說唱與地方戲,所用曲調是借用當時流傳的幾十種曲牌音樂(填詞)演唱的(因作品中未附曲譜,僅靠口傳,至今只憑錄音整理記譜十數首)。因蒲松齡的齋名為"聊齋",故稱"聊齋俚曲",也有人稱"蒲松齡俚曲"。

五音戲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五音戲,起源於章丘、歷城,四方傳開,成東、西、北三路。淄博是西路五音戲的故鄉,現在的淄博市五音劇團,是全國保留這一劇種的唯一專業演出團體。

閣子裡芯子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芯子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利用鐵質支架,把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的兒童表演者穩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繹各種故事。遠遠望去,人物懸空,非常玄妙、奇特、驚險。因鐵支架如燈芯在內支撐,故稱為“芯子”,一般一個芯子表現一個劇情或寓意。

2008 年6 月,閣子裡芯子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周村芯子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周村歷來多扮演“ 雙人芯子” ,是用一根鋼筋(鐵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基座上,緊貼著下面一人的身軀通過,再從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邊扮演者的腿、腰背部。兩個小演員扎縛在鐵芯上,輕俏穩妥,活動自如。化裝為歷史人物如“ 梁山伯與祝英臺” 、 “ 紅娘” 劇中的張生與崔鶯鶯、 “ 白蛇傳” 裡的許仙與白娘子等等。把底部裝飾為花草或神臺,恰似上邊人物站在下邊人物的手掌上或其他玄妙的景物上,隨著鑼鼓伴奏,翩翩舞動,栩栩如生。

蹴鞠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中國古代的足球——蹴鞠(蹋鞠)運動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文獻典籍當屬《戰國策》和司馬遷的《史記》。 距今二千三百年前,戰國時期齊宣王(公元前319 年-公元前301 年)時,在齊國都城—— 臨淄,蹴鞠廣泛開展,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賽制、規模和群眾基礎,已初步形成一種運動項目。由此可知,世界足球運動起源於臨淄。 2004 年7 月,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亞洲盃開幕式上鄭重宣佈: “ 足球,起源於中國一個叫臨淄的城市。 ”2005 年5 月,國際足聯向淄博臨淄頒發了足球起源地認定證書。 2006 年,臨淄蹴鞠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淄博陶瓷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淄博,是古齊國的都城,是馳名世界的瓷都之一。這裡生產的琉璃品和陶瓷製品不僅享譽國內外,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

淄博花燈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淄博花燈是中國民族傳統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一直在花燈的歷史長河中推波助瀾、奔騰不息、競相開放。在明清時期,隨著淄博地區工業城鎮的興起而興盛,當時,主要燈區在周村、顏神(今博山城)兩地。

踩寸子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寸子”是一種民間舞蹈的木製道具,短的10—20釐米,長的30—50釐米,演員踩在上面表演。寸子的底部套上尖尖的繡花小鞋,表演者用長長的褲腿蓋住寸子的木柱,精緻玲瓏的花鞋隨著表演者的扭動若隱若現,十分風趣俏皮。 踩寸子的鼓點源於臨淄區世代傳承的鼓譜,短點與長點明快簡潔,打鼓點富於變化;音樂曲調完全是山東中部地區的民間調式,極為通俗易懂;演唱內容為三國、牛郎織女、孟姜女、梁祝、西遊記故事;唱詞中充滿了鄉間俚曲的“ 逗” 和“ 艮” ;人物有花姐、傻公子、鼓手、官老爺等,場面宏大,表演風趣,寓教於樂,引導人們從善棄惡。 2006 年12 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淄博內畫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內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淄博內畫在全國享有盛名。藝術家們用特製的行筆,在口小如豆的瓶內反向作畫,作畫時,氣收丹田之中,發力於手腕之上,精細之處非目力所能及,所以被譽為奇特瑰麗富有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

內畫材料有天然水晶、玻璃、人造水晶等,而形態由傳統的圓弧狀,發展到多稜形、球形、屏風、異形水晶等五十多種。淄博內畫藝術家們所創作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百虎圖》、《百駿圖》、《清明上河圖》、《十二金釵》等作品寫人狀物,盡皆佳妙。其中《水滸一百單八將》在四寸壺面上水陸縱橫,營寨相連,或坐或騎或立或步,鬚眉清晰,神態逼真,令人歎為觀止。

淄博刻瓷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淄博刻瓷藝術源遠流長,相傳起源於秦漢時的“剝玉”,清代成為一門獨立的瓷器裝飾藝術。二十世紀70年代刻瓷之聲漸聞,領其風騷的當推淄博刻瓷。 巧用陶瓷造型與釉面的特長,通過錘擊刀鑿的變幻,來表達情趣神韻。淄博的陶瓷藝術家們將高超的陶瓷製作技法與嫻熟的書法繪畫藝術一古腦地運用到刻瓷這門藝術上,集國畫、版畫、油畫、素描之長,作品意境高遠,成為陶瓷藝術中一朵綻放的奇葩。在淄博陶瓷界,有數以百計的專業和業餘刻瓷藝人。

臨淄花邊工藝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臨淄花邊是將棉線繞纏在小木頭棰的一頭,另一頭以一串琉璃珠子作穩定和絞線用,然後用銅大頭針分別將線的起頭固定在圖紙上,將棒棰交替翻動,使線線交合構成各式各樣的精美圖案,故稱“棒棰花邊”。 臨淄花邊為純手工編織而成,主要有:檯布、餐套、床罩、被單、被套、窗簾、琴罩、沙發靠墊等上千個規格幾千個圖樣,成品遠銷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 抽紗之王” 的美稱。

臨淄刺繡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臨淄刺繡起源於周代初期,有3000多年的歷史。漢王充在《論衡》中說:"齊都世刺繡,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純女無不能,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當時的刺繡是以母教女,嫂傳妹的途徑傳播的。 目前臨淄的刺繡工藝,沿用了古代刺繡的技法,主要是在棉布或麻布上用同色系的線繡,是素繡而不是彩秀,後來與臨淄花邊結合在一起,目前主要用於出口歐美等國家。

大武風匣製作工藝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據考證,大武風匣製作工藝起源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大約有280 多年的歷史。 大武風匣不但做得漂亮,而且質量好、風力大,遠銷全國各地。因為風匣出名,建國前後,大武村90 %以上的戶都做風匣。

淄硯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雕刻石硯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100 餘年,稱山東淄硯。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都曾擇用淄硯,清代蒲松齡也曾擇用。硯石出洞子溝山,分12 層,層間岩石系黑色或灰黑色砂質頁岩( 即固石或灰堂石) ,含有硫化鐵黃色金點和金絲,呈現出自然之美,為淄硯佳料,譽稱山東名石之一。固石有油性,灰堂石多含銅,研墨寫字,字閃金星,故有金星和金雀石之美稱。石質軟硬相兼,軟則容易精雕細刻,硬則發墨不易磨損,用其刻硯,雅俗供賞。有贊日:淄石有銅,足為是真,如金之聲,如玉之潤,研墨如銼,發墨如油,用手撫之,如嬰兒之背。羅村鎮大吊橋、小吊橋、 河東、窪子4 村,均屬刻制淄硯最早的村落,不少人都嫻熟刻工。

臨淄錫器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臨淄錫器是當地有名的傳統手工器皿之一。據民國9 年《臨淄縣誌· 工業志》記載“ 城北錫工,素以巧聞,足跡遍登、萊之域。 ” 據考證,臨淄的錫器製作工藝是明朝初年從山西傳來的,經過多年傳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錫匠隊伍。他們活動在山東各地和東北三省,以去膠東登、萊兩州府各縣者最多。

八仙戲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八仙戲,臨淄民間小戲,清代康乾年間形成於臨淄區皇城鎮五路口村,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由於演出此戲時慣例是開場演《八仙慶壽》,群眾稱之謂“ 唱八仙” ,隨之沿習呼定名為“ 八仙戲” 。八仙戲演出劇目以西遊記內容為主,有《火雲洞》、《陳家莊》等20 餘種,基本取京劇的表演程式,樂曲伴奏上與肘鼓子相仿,唱詞多用方言俚語,生活氣息濃郁,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四官撐凳工藝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臨淄區皇城鎮四官村的撐子製作工藝距今有130多年的歷史。 四官撐凳一般精選上乘檀木(紫檀、紅檀、黑檀)、烏木、紅花梨等進口木料和本地多年生紅芯棗木,經蒸餾脫脂、烘乾使其永不變形、不乾裂。手工精心雕磨。撐面用高檔棉麻線手工編織呈藏青、白相間菱形圖案。撐梁、撐底兩端用黃銅裝飾,撐柱中間用銅軸、銅頭相連接,撐樑上面用白銀鑲嵌龍風呈祥、二龍戲珠、山水等各種圖案,古樸典雅、莊重大方,既是使用性很強的日用品,又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藝術價值。

商家大鼓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商家大鼓流傳至今已有二三百年。商家大鼓的來歷眾說紛紜,有的說是老輩裡這偏僻的山村過節沒什麼好玩的,就敲大鼓來自樂;還有的說是山村裡寒冬深夜,常有野物進村傷害人畜家禽,人們為嚇跑這些野物,敲鼓以求驅害消災等。久而久之,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敲鼓扮玩藝,玩雜耍。

磁村花鼓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磁村花鼓的鼓形似腰鼓,鼓錘是兩根軟線粗繩,繩頭系疙瘩,表演時舞者擊打背在身後的鼓面,全憑舞者嫻熟的擊打技能、時空意念和舞蹈感覺來掌握錘繩的長和短、收與放。在表演時由於繩錘在背後上下、左右翻飛擊打,顯得舞蹈靈巧、舒展、歡快。

磁村花鼓的曲調有“ 花鼓調” 、 “ 十二花季” 等。唱詞淳樸、形象,充滿鄉土氣息。如: “ 好命苦來好命苦,一輩子沒攤上個好丈夫,人家的丈夫把買賣做,俺的丈夫打花鼓” 。生活情趣很濃,舞蹈難度大,初學者難以掌握,表演形式慢慢地演變成胸前擊鼓,不蹦不跳。

臨淄烙畫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烙畫,就是用電烙鐵在木板或竹板上作畫。臨淄比較早的烙畫是烤畫,即用毛筆蘸濃墨在做好的竹製器物上作畫,然後用火小心地烘烤,等到器物均勻地烤上一層黑色,臨淄俗稱“ 烤老了” ,然後放在清水中沖洗,上面的墨汁褪去,留下白色的畫痕。另外,有些農具作坊,用火鉗在自己製作的農具上烙上堂號或圖案,證明出處和質量。

南王鎮烙畫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南王鎮的烙畫以人物為主,而且獨成系列。包括三國人物、紅樓夢人物、水滸人物、牡丹仙子、嫦娥等系列作品。南王鎮烙畫線條流暢優美,簡潔生動,不飾粉彩,保持了烙畫的原有風味。

香坊板筆畫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香坊村的板筆畫是用大小不等的油漆刷子或自制的刷子在紙上或木板上創作的一種圖畫,自產生到現在大約有70多年的歷史。 香坊板筆畫是從樹枝畫、木片畫發展而來的,其創始人是朱臺鎮槐務村的常湘南,他在讀私塾期間,潛心研究板筆畫的技巧,為板筆畫嘔心瀝血,成為著名的板筆畫家。

南仇手工扎花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南仇的手工扎花,最早是用在芯子舞蹈上的一種道具,從19 世紀末開始,就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技藝,至今流傳了100 多年。其作品主要有牡丹、梅花、菊花、桃花、杏花、槐花等十幾種,集根雕、盆景、花卉於一體,配上天然樹根和樹枝,根枝造型優美奇特,整盆花錯落有致,鮮豔明媚,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逼真,可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南王根雕藝術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南王鎮的根雕藝術集美術和手工技藝為一體,作品分為人物、山水和動物三大系列,人物以壽星、羅漢、菩薩等佛教人物為主,山水以山為主,動物以十二屬相和老鷹為主,以大型作品見長,一般的在一米左右,大的高達數米,氣勢磅礴,形神兼備,適宜擺放在大廳中,是本地區根雕藝術中的佼佼者。

臨淄仿古黑陶製作工藝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臨淄早在4500年左右就以黑陶製作而聞名,區內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林(田旺)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黑陶器物,這種泥制黑陶質地細膩、漆黑光亮,堪稱稀世珍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臨淄的仿古黑陶業逐步發展起來,繼承了傳統黑陶的一些技藝,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創新。

督付四平腔

齊都鎮督府村的四平腔是一種典型的民間戲種,開始於清朝末期,從“周姑子”戲演變而來,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傳承了四代以上。 督府村四平腔沒有正式的曲譜和劇本, 100 多年來全部靠老藝人口、手傳承,傳人李心田在晚年時曾經將戲詞和情節全部用文字記錄下來了。

“二鬼摔跤”雜耍表演

“二鬼摔跤”表演是清朝後期由臨淄敬仲揚官村的農民創造的一種傀儡表演形式,後來傳到辛店的矮槐樹村和雪宮的西高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二鬼摔跤”實際上是一人在表演,只是在演員的背上另外裝上鬼臉假具,“小鬼”演員也化做鬼臉,故稱“二鬼”。表演時,罩上服裝的木架當作小鬼的手腳,兩個鬼臉對面表演,做出踢打翻滾、使絆子、加別腿等花樣。另外配上滑稽的嗩吶聲,演員嘴裡也用特別的哨子作鬼叫、鬼哭、鬼嚎的聲音,使觀眾看得如痴如呆。此表演隨形式的需要隨時變化各種材料,在各個年代,都能配合形勢的需要演出,集娛樂、健身、滑稽為一體,是我國雜耍藝術中的奇葩。

督府芯子

督府芯子又稱“扛閣”,指的是臨淄區齊都鎮督府村的芯子表演。身強力壯的青年男演員雙手叉腰,用暗藏玄機的架子扛著兒童演員跳舞、走動,觀者眼花繚亂、掌聲如潮。

督府芯子的傳統節目有《八仙過海》、《許仙遊湖》等,主要伴奏樂器是鼓、鑼、鈸、鑔等。

打鐵花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打鐵花是淄博地區獨特而古樸的民間娛樂,據說產生於元朝。那時,這裡的冶鐵業特別昌盛,鐵水熔化之後,金星四濺,這觸發了人們的創作靈感,於是一項神奇而又壯觀的民間活動--- 打鐵花便產生出來了。 打鐵花有很高的技術性,打花者無不使出渾身的絕招,打它個滿天開花。

放河燈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傳說舊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又說他曾發誓要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因此歷史上這一天就成了“超度鬼魂”的日子。 過去博山人每年七月十五(注)便在南關橋和西關橋兩處的孝婦河裡放河燈,後來已逐漸演變為一種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

掛花燈

淄博的民俗文化及當地土話

周村自古以來民間興掛花燈,周村花燈是中國四大燈系之一。據臺灣實驗中學國文教師鄭陶庵1930年寫的《天下第一村——周村的元宵風光》中載:“天下第一村就是山東長山縣的周村,前清乾隆帝來觀燈時御賜的這個村名”。 乾隆年間,是周村掛花燈的興盛時代。後來玩十五鬧元宵,一般性的掛燈,年年搞。周村掛花燈(又稱大燈節),常例是三年一次,同時有三不掛的習慣:年景不好不掛,不太平不掛,不風調雨順不掛。 周村掛燈,不僅是為慶祝和娛樂,並有商展之意,其工業產品以絲織品為大宗,以花絲葛為最著名,意欲借掛燈之機,把其優良產品陳列出展,廣泛招徠,爭取善價,以至來觀燈的人們,亦不僅是在夜晚,白天也是人山人海。

淄博的方言土話

中午-晌午,晌午頭裡

下午-下晌,過晌,過晌午

傍晚-傍黑天

晚上-後晌

夜深-半夜裡

整夜-成宿,比如成宿的不睡覺

較短時間—一霎霎,一時半霎

可長可短-盼子,如干一盼子歇一盼子

過一會-待霎霎,待盼子

每天-見天,表示經常性的叫成天,成天價,整天價

有空閒時間-籠過

沒有空閒時間-不籠過

玩具-杭杭

知了-燒前猴

剪子包袱錘-將軍寶

烏鴉-老鴰

鷹-老鵰

麻雀-家雀

貓頭鷹-夜貓子

壁虎-蠍虎溜子

蛇-長蟲

水蛭-螞蚍

蝸牛-巴拉油,卜拉油,波蘿油

蟾蜍-介蛤蟆,氣蛤蟆,癩蛤蟆

螳螂-刀螂,當螂

螞蟻-蟻樣,米樣

母蟈蟈-咬怪

睡覺前鋪被褥-伸炕,伸被子,鋪下

睏倦-打盹

似睡非睡或小睡一會-迷登

躺下-切下

說話不著邊際-東一榔頭西一棒錘,到三不著兩

誇大事實-吹呼,胡吹海旁,胡呱嗒,胡咧咧

耍貧嘴-油嘴呱嗒舌

不說正經話-批溜撇扯

再嚴重點叫不說人話

斥責-熊,翻揚

無精打采-低溜頭耷拉家,蔫而不基

拉長臉顯得不高興-郎當著個臉,嚕嘟著臉

專心致志聽-支崩著個耳朵

愣頭愣腦-愣而呱唧

東張西望-撒莫

偷偷看或盯著看-漏後

怎麼-咋著

巴結人-舔摸

撈取好處-撈摸

動手打架-下吧,掄皮錘

伸手打-扇,呼,搓

拿石塊磚頭扔-診

用腳底跺-排

身體跌倒-張倒,張骨碌子,摔骨碌子

感到滿足-鞠

開心舒服-恣

舒適得意-熨帖,滋潤

厭惡-反霧,煩氣

見到某種東西感到心情不快或欲嘔-咯硬

著急-急眼

煩躁-煩氣,刨躁

受到委屈-抱屈,瓦鼓

氣窩在心裡無法發洩-窩屈,憋鼓

趕到膽怯懼怕-處頭

猶豫不決-二呼,二思

辦事老練-老巴

喜歡沉默-悶,老悶,形容這種人是“三腳排不出個屁來”

幹活乾淨利落-麻利

為人厲害還吝嗇-扣(讀二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