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識每日談】—詳說“十二時辰”

【文化常識每日談】—詳說“十二時辰”

時間對照表

一直對我國的傳統計時制十二時辰所對應的時間迷惑,把握不準。比如看到諸如“午時三刻”的臺詞,或讀李白的《子夜吳歌》,均不能明白的指出具體時間。今天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對讀古文所遇到的困惑也算有個交代。

十二時辰制早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日常的活動及習慣歸納總結,創造出來的區分時辰的方法。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我們從先秦時代的古籍中可以追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之前,這些稱謂並不統一,直到漢代太初年間,我國實行了太初曆,“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十二時辰才定型定名。

具體來說,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下面就十二時所對應的24小時計時和別稱逐一介紹,以便讀者學習。

子時(23時至01時)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丑時(01時至03時)

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寅時(03時至05時)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卯時(05時至07時)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初升那段時間。

辰時(07時至09時)

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代人民“朝食”之時。

巳時(09 時至11時)

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午時(11時至13時)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時(13時至15時)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申時(15時至17時)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

酉時(17時至19時)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戌時(19時至21時)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亥時(21時至23時)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細而分之,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合現代2小時),一時辰有八刻(一刻合現代15分鐘),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鐘),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合現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現代30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合現代5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合現代0.5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