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銅山區,隸屬於江蘇省徐州市,北部與山東省微山縣、棗莊市為鄰,南部與西南部接安徽宿州市、靈璧縣,東部與邳州市、睢寧縣交界,西部與蕭縣、豐縣、沛縣毗鄰。

銅山區古稱彭城郡,因境內微山湖中銅山島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徐州東北八十里曾產銅,岩石上都是綠鏽,巖頂有大石數丈高,好像是一座被挖掘出來的山,以此取名為銅山。

銅山區地處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古有“五省通衢”之譽,今有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匯流”之便。 銅山區內的徐州高新區為蘇北首個國家級高新區,區內有懸水湖、呂梁山風景區、漢王拔劍泉、彭祖故里、楚王山漢墓群、千佛洞等旅遊景點,有彭祖、劉裕、李昪、李煜、張昭等歷史名人。銅山區是徐州的科技、通信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特大城市重點建設的城區,也是江蘇省創新型試點區。

2015年,銅山區綜合實力位居中國市轄區第33位,繼續保持蘇北第一,被譽為“蘇北第一區”。

建制沿革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銅山縣銅山歷史悠久,堯封顓頊後裔籛鏗(彭祖)於此,稱大彭氏國,距今4000餘年。

大彭氏國曆經夏代,至商末為商所滅,紂王封其臣崇侯虎改建為崇國。周代在此建呂國。

春秋時,呂亡於宋,為宋彭城邑,即為稱彭城之始。

周簡王十三年(公元前573年),楚、鄭伐宋,佔領彭城,封魚石於彭城。次年,魯、晉圍彭城,誅魚石,彭城復歸宋。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齊、楚、衛聯合滅宋,彭城屬楚。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改彭城邑為彭城縣。

漢朝建立後,劉邦封其弟劉交為楚王,建立楚國,定都彭城。自此彭城先後為楚國國都和彭城國國都。

東漢獻帝時,曹操將徐州刺史部由郯城移治彭城,彭城始稱徐州。三國,彭城屬魏,曹魏劃分天下為12州。

西晉時分銅山國為19州郡,徐州刺史治彭城,彭城縣為徐州彭城國7縣之一。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在今鎮江設立“徐州”,原徐州改稱“北徐州”。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僑置的徐州為“南徐州”,北徐州復為“徐州”,治彭城。彭城郡領彭城等5縣。北魏佔領淮北後置徐州,徐州治彭城,轄彭城等7郡,彭城縣為彭城郡6縣之一。東魏、北齊承北魏建置。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彭城縣直隸徐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銅山國分19郡,彭城縣為彭城郡所領11縣之首。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銅山國置10道,彭城縣屬河南道徐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徐州復為彭城郡,仍轄彭城等7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為徐州。五代時期仍稱徐州彭城縣。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銅山國為15路,實行路、行、縣三級制,徐州屬京東路,領彭城等5縣。公元1127年宋室南遷,淮北為金佔領,彭城縣仍為徐州所轄。

元代在銅山國設行省11,路185。徐州屬河南省汴梁路,領彭城、蕭、永固3縣。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彭城縣併入徐州,降徐州為下州,屬河南省歸德府汴梁路。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為總管府,亦稱徐州路。至正十三年,改徐州為武安州。

明初,武安州復改稱徐州,屬中立府(即鳳陽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州直隸京師(南京)。明代徐州為直隸州,州境相當於今天徐州市區、賈汪區範圍,另轄豐、沛、蕭、碭4縣。

清初,分全國為18省,徐州初屬江南布政司(即省)。康熙六年(1667年),屬江蘇布政司。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為府,增置銅山縣,銅山縣為徐州府附郭,因當時境內微山湖中的銅山島而得名。清雍正“以舊州境增設銅山縣為府治”後,到抗戰勝利,歷212年間,將銅山第一區析置徐州市。可見,今之徐州市數千年中只是古老銅山縣的一部分。

民國初年(1911年),廢府留縣,銅山縣直隸江蘇省。民國3年(1914年)江蘇省5道,徐海道尹公署駐銅山縣,轄銅山等12縣。民國17年廢徐海道,銅山等8縣直隸江蘇省。民國20年,設徐州行政督察區,治銅山縣。民國22年,江蘇省劃分為13個行政區,原徐屬8縣除宿遷外,均劃歸第十二行政區,行政區督察專員由銅山縣長兼攝。民國27年5月徐州淪陷後,銅山境內有國民黨銅山縣政權,日偽銅山縣政權和抗日民主縣政權,三方政權並存。1939年2月19日,日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宣佈將銅山縣九區中的第一區(約今天徐州市鼓樓、泉山、雲龍區)析置徐州市,第一任徐州市市長是張伯英之族叔張雲生。從此徐州市第一次獨立於銅山縣而成為與縣級政權平行的地方政權,不同於市管縣。

1948年12月1日,銅山銅山境解放,境內有銅山、邳睢、蕭宿銅、銅北4個縣的建置和徐州市郊區。

1949年4月,銅山縣劃歸徐州市所轄,隸山東省。建國後,銅北縣隸山東省臺棗專區,1950年5月臺棗專署撤銷後,隸滕縣專區。

1952年5月銅山縣撤銷。1953年4月撤銷銅北、華山、邳睢3縣,以銅北縣為基礎恢復銅山縣建置,歸隸江蘇省徐州專區。

1960年5月,銅山縣劃歸徐州市領導,1962年6月25日銅山縣復歸隸徐州專區。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徐州專區撤銷,銅山縣隸屬徐州市。

2010年銅山縣改為銅山區。

摺疊位置境域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銅山區銅山位於江蘇省西北部,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地處東經116°43′—117°42′、北緯34°01′—34°35′之間。北部與山東省微山縣、棗莊市為鄰,南部與西南部接安徽宿州市、靈璧縣、蕭縣,東部與邳州市、睢寧縣交界,西北部與豐縣、沛縣毗鄰。

銅山區境東西長64.5公里,南北長61.5公里,總面積1877平方公里。

旅遊資源

銅山,古稱“大彭氏國”,迄今已有5000餘年的悠久歷史,境內有“漢代三絕”之稱的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彰顯兩漢文化的精髓,特別是漢畫像石堪稱古代藝術瑰寶,與南京六朝石刻、蘇州明清園林齊名,並稱“江蘇三寶”。

2014年,銅山區共接待遊客38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7.6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6%和21%。銅山區共編排旅遊重點項目7個,總投資12.58億元,年度完成投資10.57億元,其中紫薇園、苗圃科技園、呂梁登山步行道、郡嶺莊園溫泉、納帕溪谷滑雪場等重大項目已建成並對外開放。

截至2015年末,銅山區有名勝古蹟8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茅村鎮的北洞山漢墓鑿山而築地下宮殿500餘平方米,其氣勢之宏大,結構之精巧,佈局之奇特為全國罕見。茅村漢畫像石墓等出土的漢畫像石與南京六朝石刻、蘇州明清園林被列為“江蘇文物三寶”。山水風景優美,有呂梁生態旅遊風景區、微山湖自然山水生態旅遊區、伊莊天鳳湖風景區和聖人窩自然保護區;生動有趣的生態農業觀光,有張集生態觀光農業旅遊區、臺上草莓旅遊觀光生態園;還有漢王北望紅色旅遊區,維維集團工業觀光旅遊景區等眾多旅遊資源。

截至2014年,銅山區共有10個景區(點)獲批省級以上旅遊品牌,已擁有張伯英藝術館、無名山公園、懸水湖景區等國家3A級旅遊景區6家,月亮灣農業觀光園、郡嶺莊園、劉集農業生態園等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8家,楚河景區、城市規劃展示館、張竹坡故里等國家2A級旅遊景區5家,漢王峰景生態園、臺上草莓園、銅山託龍山莊等省三星級鄉村旅遊點8家,維維集團2014年成功創建江蘇省工業旅遊示範點。

銅山區景點

景點名稱景點簡介

楚河風景區

楚河兩岸景觀改造工程東起北京路,西至嵩山路,長約2.1公里,佔地面積113.9公頃,是銅山城區著力重點打造的兩大景觀軸之一。

月亮灣生態園

位於銅山區漢王鎮虎腰村附近,在徐州市西部,距離市中心12公里,雲龍湖7公里,距離拔劍泉2公里,交通便捷;該選址依山傍水,玉帶河在山前環繞分流而過,形成月牙形狀,故以月亮灣命名。

無名山公園

無名山公園位於銅山新區行政區東側,長江路南,衡山路西,佔地280畝。北側是銅山新區比較大型的居民小區康樂園,東側則是正在建設的南洋國際居住區。

微山湖生態旅遊區

位於徐州市北部20公里銅山區境內,主要範圍在徐州微山湖湖西溼地保護區內,沿湖灘塗60公里長,寬1-2公里,面積100平方公里。

呂梁山風景區

位於徐州主城區東南20餘公里處,東西約40公里,南北約10公里,面積186.22平方公里。區內群峰林立,低山丘陵共173座,山林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森林覆蓋率達89.5%。區內湖泊眾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區內有古廟、遺址、古碑刻等。另外,區內還有豐富的“呂梁奇石”資源。

彭祖故里

位於銅山大彭鎮大彭村。有彭祖廟、彭祖井、彭祖墓等景點。東配殿立有觀音神像。廟門前60米處有傳說彭祖親手所挖的天下第一井——彭祖井。彭祖井一直是大彭村人世代飲水之源。廟的東北角有彭祖墓和殘碑一塊。

玉帶河觀光帶旅遊區

屬雲龍風景旅遊區的一部分,位於徐州市區的西南側,銅山漢王新城的南側,緊鄰雲龍湖。京福高速公路和城市三環路從規劃區內穿過,交通條件優越。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位於漢王鎮北望村,該址由三座古民居組成,又稱“郝家大院”。總佔地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築一百餘間,房屋現存60多間,舊址主體建築保存完好,被古建築學家確認為徐州地區鄉間現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築群,是徐州市重要的紅色旅遊資源。

楚王山漢墓群

位於銅山大彭鎮楚王山北麓,緊靠310國道。楚王山漢墓群現存四座碩大的封土堆,自西向東分別編為1至4號墓,1號墓劉交墓位於楚王山西峰北腳下,依山為陵,“鑿山為藏”,座西朝東,氣勢宏大,其東南面與楚王山的主峰相連,渾然一體,對周圍形勢有高屋建瓴之勢。

聖人窩自然保護區

聖坐落在銅山徐莊鎮東南部,與伊莊鎮呂梁一帶接壤。東南丘陵山區主要山頭有風冠山、大黑山、大寨山、大山、狄山等60多個。相傳春秋時期孔子曾經住過該村,因此村名叫聖人窩。孔子離開聖人窩後,率領弟子來到呂梁講學,留下很多傳說和古蹟。

臺上古文化遺址

位於銅山三堡鎮西南臺上村。該遺址呈長方形封土堆,東西長140米,南北寬105米,高2.5米,遺址中先後發現大量獸骨、鹿角、石器等遺物。

明代五進大院

位於銅山大彭鎮楚王山西南坡,相傳為明朝丞相王彥玲所建,大院依山勢而建造,整個建築大都以青磚、石牆、小瓦為材料,風格獨特,氣魄壯觀,實為少見。

蔡丘古文化遺址

位於銅山茅村鎮大蔡丘村南。蔡丘古文化遺址呈方形土堆,南北長45米,東西寬40米,高6米。建國前後出土有融、陶片、骨器、石器、蚌殼、鹿角、銅鏃及漢磚瓦片等遺物,有大量的紅燒土,窯壁草拌泥塗抹層仍可辯。據遺物證實,頂部為漢代遺址,下部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丘灣古文化遺址

位於銅山茅村鎮檀山村東,東西兩山之間的平地上。丘灣古文化遺址南北長75米,東西寬60米,建國前後出土有繩紋陶片、空心融、三足器腿、蚌殼、鹿角、石斧等器物。陶質系細泥加沙,色呈紅、黑、綠。

燕橋

位於銅山三堡鎮董山頭村。燕橋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1年)。橋身呈扇形,青條石砌成,石縫系以鐵汁澆灌。橋下3層水域,有石龍,石龜,石鴨。

千佛洞

位於銅山大彭祖楚王的南坡,緊靠311國道。千佛古洞建於漢代,系在天然巖洞基礎上雕鑿而成,寺院懸砌於峭壁懸崖之間。

桓魋石墓室

位於銅山茅村鎮洞山村的桓山西麓,桓魋石墓室是春秋時期宋國司馬桓魋之墓,該墓依山鑿成斜坡式墓道,墓道兩壁有較多的石刻,且多為元明之際鑿刻而成。

北洞山漢墓博物館

座落在銅山茅村鎮洞山村,和徐州市區一河之隔,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北面緊靠茅村漢畫像石墓,西鄰九里區龜山漢墓,東靠津浦鐵路和104國道,南側京杭運河自西向東緩緩流過。

古唐槐

位於銅山大彭鎮楚王山西坡。楚王山古槐傳說之於唐代.樹幹圍長4.5米.主幹高4餘米.加樹枝高達10多米.樹冠覆蓋40餘平方米。

茅村漢畫像石墓

位於銅山茅村鎮鳳凰山東麓。茅村鎮緊靠104國道,市區有多條公交線路可達,交通便利,相鄰景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洞山漢墓。

張伯英藝術館

坐落在徐州南郊泉山自然保護區西麓,佔地120餘畝,晚清風格的古典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包括陳列室、展覽室、書畫室、藝術碑廊、藏書樓等。館區分為張伯英藝術館、民俗收藏館和彭城書畫院三個部分。

拔劍泉

位於漢王鎮丁塘山下鎮政府附近,漢王鎮東北部緊靠徐州市區,東部與銅山新區相接,西部和南部與安徽蕭縣接壤。景區東北部5公里處有徐州雲龍湖,拔劍泉也是雲龍湖水的源頭;北部有大彭鎮楚王山漢墓群、千佛寺以及彭祖文化遺蹟,東部有省級開發區銅山經濟開發區。

竹坡故里

建於漢王拔劍泉西側,紫金山東側的緩坡上。故里依山傍水,佔地五畝,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包括皋鶴草堂、《金瓶梅》研究史館、竹坡書院、牌坊及依據他評點的《金瓶梅》書中的場景,建有西門府和後花園等。

崔泉

位於三堡鎮駐地東1.5公里,女娥山東麓,茅草莊境內。1970年至1972年,當時公社兩次組織幾百民工對崔泉進行開挖整修,在距地面5公尺處,發現泉山石壁上有五十公分見方的兩個大字“崔泉”,共在此挖土石方一萬5千多方,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又在四周修了圍牆、石板護坡,修了一座翻水站。

崔泉山莊遺址

三堡鎮駐地東1.5公里,佔地約二畝左右,僅殘留些磚、瓦石塊而已。

任山館農民起義遺址

任山(銀山)或北山,在徐州南三堡鎮西部,臺上村北1公里處,是古代通往江淮的必經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