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裁

體裁志書的表現形式。基本體裁有述、記、志、傳、圖、表、錄等,以志為主;另有序跋、凡例、索引、編纂始末。早期方誌的體裁單一。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地記的體裁只有傳和志,如《袞州先賢傳》《徐州先賢傳》《華陽國志》等。東漢至隋唐時期的圖經,增加了圖,自此,圖成為方誌的主要體裁之一。宋代,方誌基本趨於定型,體裁受紀傳體史書影響很大。周應合《景定建康志》效仿史書紀傳體,設有圖、表、志、傳等體裁,還有錄和拾遺;每大類前設序一篇,說明編纂宗旨。南宋高似孫《剡錄》首列縣紀年,用編年體記載全縣歷代大事,是方誌設大事記之始。元代,張鉉至正《金陵新志》設圖、通紀、世年、表、志、譜、傳、摭遺、論辨等體裁。《延佑四明志》各篇為避開書名“志”而稱“考”,共設十二考,明人修志多效仿;各考之前設小序,簡述所記內容概要。宋元方誌,唯淳佑《玉峰志》有凡例5條,且只在所記範圍上規定了幾項原則。明代修志注重訂立凡例。永樂十年(1412)頒佈的《纂修志書凡例》是最早的全國性凡例。明代按紀傳體編修的志書,用圖、表、紀、志、傳5種體裁。也有稱志為考的,如隆慶《嶽州府志》中的志皆稱考。清代方誌所用體裁有記、志、傳、圖、表、錄等。章學誠很重視編年體大事記,認為是一書之經、全書之綱。他編撰的方誌的主體部分各篇不稱志,《和州志》《永清縣誌》稱“書”,《湖北通志》稱“考”。謝啟昆主修的《廣西通志》用表、略(志)、錄、傳等體裁。民國時期,黃炎培的《川沙縣誌》志首設導言,卷前設概述,一是闡明義例,二是說明內容概要。首輪新方誌設置述體,即志書前設概述,編(分志)、章前設無題述(又稱無題小序)。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於1988年頒發的《關於地方誌編纂工作的規定》規定:“地方誌的體裁,一般應包含述、記、志、傳、圖、表、錄等,以志為主體。”

(摘自:《方誌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