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未與中國有藩屬關係的國家卻離不開中國的影響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是一個被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的國家:位於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半島(北接泰國,南部與新加坡隔著柔佛海峽)的部分為西馬來西亞(西馬);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的馬來西亞沙砂(南接印度尼西亞,文萊國夾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的部分為東馬來西亞(東馬)。

馬來西地處兩大洲、兩大洋相交的十字中心,扼守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南北連接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則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處於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

一個從未與中國有藩屬關係的國家卻離不開中國的影響

對於中國人來說,馬來西亞不算是個陌生的國度。在馬來西亞3033萬人口中,華人就佔了23%(馬來人72%、印度人5%),是全球華人比例位居第三的國家(另外兩個國家是中國和新加坡),因此華語(普通話)在該國基本能夠通行。還有中國南部的廣東話、潮州話、福建話及海南話等方言。

中國人與馬來群島的交往,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古代印度人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印度商人來到馬來群島購買豐富的森林和海洋產品,並與當時來到這裡的華人商人進行貿易往來。華人與印度人在2、 3世紀在此區域建立了許多貿易港口和城鎮,據中國史料記載,數量多達30個。在公元的最初幾個世紀,佛教在馬來半島就已非常盛行。

一個從未與中國有藩屬關係的國家卻離不開中國的影響

7世紀時,中國史書記載在馬來半島有一個名為“室利佛逝”的新港口,這是當時唐朝對興起的三佛齊的稱呼。當時馬來半島的許多地區均由三佛齊王國所統治。作為海上王國的三佛齊,其主要經濟命脈就是與各地通商,歡迎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地船隊到此做生意。而三佛齊最大的威脅是來自北方的暹羅(泰國),暹羅多次試圖從北部征服三佛齊。為了與中國結盟對抗強敵,三佛齊主動向中國皇帝進貢,但卻從未受中國統治。

滿者伯夷王朝的興起也與中國相關。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命史弼、亦黑迷失、高興等率軍從泉州起航,登陸爪哇(今印尼爪哇島),滿者伯夷國王拉登甲亮主動獻城投降,並協助元軍攻打葛郎,葛郎王被打敗後,拉登甲亮隨即反戈,打退了兵疲師老的元軍,統一了爪哇,建立了滿者伯夷。

滿者伯夷王朝在哈奄·務祿統治時期間,國勢發展到最高峰,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王國和當時的海上大帝國,爪哇島周邊島嶼全部納入其統治範圍。

一個從未與中國有藩屬關係的國家卻離不開中國的影響

三佛齊被滿者伯夷取代後,原三佛齊巨港城的王子拜裡米蘇拉因拒絕向滿者伯夷國王朝貢,被滿者伯夷的軍隊趕出巨港。拜裡米蘇拉便帶著部隊逃到了淡馬錫(今新加坡),受到了酋長的熱烈歡迎。但不久,拜裡米蘇拉為了佔有新加坡,竟把酋長殺了。這件事立即引起了暹羅的不滿,調派彭享的軍隊前來緝拿兇手。

拜裡米蘇拉在逃往北方的途中,在一棵滿剌加樹下休息時,看見一條獵狗將一隻小鼠鹿逼到絕境,小鼠鹿為了自衛,將狗踢進了河裡。拜裡米蘇拉覺得這是一塊吉祥之地,於是將此地命名為滿剌加並定居在此。歷經時間演變,這個地方就發展成了今天的馬六甲。

初期的滿剌加必須交納每年的40兩黃金給暹羅國,而南面又有滿者伯夷國的威脅。因此,在1403年(永樂元年)時,拜裡米蘇拉隨京官尹慶來到中國拜見明成祖,正式向大明王朝進貢,明成祖也正式冊封拜裡迷蘇剌為滿剌加國王,並贈予詔書和浩印,確立了他為馬六甲統治者的合法地位。為了展現一個大國的擔當,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停留,向周邊國家釋放信號。

一個從未與中國有藩屬關係的國家卻離不開中國的影響

1411年(永樂九年),拜裡米蘇拉還專程率領妻兒老小及朝臣五百四十多人隨返程的鄭和一起來到中國,答謝明成祖。滿剌加蘇丹國的國際貿易港口的繁榮,也導致許多鄰國統治者的信仰改變,從傳統信奉佛教改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哈姆加長老就明確寫下過一句令人深省的名言:“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伊斯蘭教之發展,與中國一名虔誠穆斯林密切相關,這位穆斯林就是鄭和將軍。”

奧斯曼帝國興起阻斷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陸路貿易路線,而在東南亞的貿易又受到阿拉伯商人的壟斷,歐洲國家不得不尋找一條通向印度的海上之路。1511年,有“葡萄牙戰神”之稱的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奎帶領遠征艦隊來到馬來亞,經過一個月圍攻,於同年7月佔領了馬六甲。葡萄牙人終於控制了印度洋與遠東貿易的咽喉要津,馬六甲就成了他們在東方的核心據點。

馬六甲王朝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王朝的倒臺,使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不停的小國家。歐洲殖民勢力趁機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

一個從未與中國有藩屬關係的國家卻離不開中國的影響

1641年,荷蘭人聯合柔佛攻佔了馬六甲,終結了葡萄牙的統治。18世紀中期,英屬東印度公司由於要在馬來亞地區設立貿易基地,向吉打蘇丹租借了檳城,之後又在檳城對岸的大陸上租借了一大片土地(稱為威省)。

1795年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人唯恐荷屬馬六甲為法國艦隊所利用,由政府出面接管,到1815年才交還荷蘭。1819年2月,英國總督萊佛士從柔佛蘇丹手中謀取了新加坡。

1824年《英荷條約》簽訂後,荷人同意以馬六甲跟英國人交換蘇門答臘的明古連島。檳城和新加坡這兩個基地,加上荷蘭已經沒落,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同時也決定了當代馬來西亞的雛形。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英國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雖然早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為了應對日本海軍的威脅,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但他們完全沒有料到日本會從泰國入侵馬來亞。由於歐洲戰場吃緊,英國已經沒有空中力量投到遠東。

一個從未與中國有藩屬關係的國家卻離不開中國的影響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上的英聯邦軍隊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率部投降。馬來半島落到了日本人手裡。雖然日本佔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情緒。

二戰結束後,英國人再回到馬來亞時,時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場世界各地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運動正風起雲湧。浪潮很快席捲了馬來亞,馬來人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經過多方協商,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59年6月3日,英屬的新加坡被英國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沙巴州)也分別相繼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三者自治時期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終於在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首都為吉隆坡,聯邦政府則位於布城。

1965年8月,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被迫退出馬來亞聯合邦,並宣佈獨立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