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姐妹同時被牛津、劍橋錄取:窮人的孩子,還有機會逆襲嗎?

前兩天有條新聞很火:

浙江溫州,99年出生的雙胞胎姐妹馮亞晞、馮亞晗,分別被牛津、劍橋、達特茅斯等多家名校錄取。

這兩姐妹從小受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呢?

孩子不愛上幼兒園,好那就不上,媽媽就帶她們環球旅遊。

挑小學的時候,媽媽看的是校訓中的“來玩”二字。

初中開始,姐妹倆讀的一直都是昂貴的私立學校,接受的是昂貴的、很牛的素質教育、精英式教育。

說白了,這是一種有錢人才玩得起的教育,是用錢堆出來的成功。

費錢,但管用。

新聞一出,很多人便只盯著這家人有多富有多富,所以才能考上名校,大肆抱怨階級固化。

不得不說,這樣的思維,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

把成功歸結於環境,卻不知道回望自身。

他們從來意識不到,與其抱怨和豔羨,不如反思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命運。

他們也從來意識不到,有些改變,並不一定要靠燒錢。

富二代姐妹同時被牛津、劍橋錄取:窮人的孩子,還有機會逆襲嗎?

1.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保羅·圖赫出了一本暢銷書《孩子如何成功:毅力、好奇和隱藏的人格力量》,書裡面提到一個觀點:“堅持、樂觀、自控等等因素,這些不僅僅是性格,它們同時也是技能,因此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堅持、樂觀、自控這些個人品質,對於孩子的成功尤為重要,而且,這些品質的養成,完全不依賴於個人的物質經濟條件。

這些品質,是可以學習和培養的。

很多人都看過一部電影叫《風雨哈佛路》,很感人,很勵志。

主人公麗茲出生在紐約的一個貧民窟,在毒品、艾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童年。

15歲時,家庭破碎,麗茲開始流落街頭,為了生存,撿垃圾吃,甚至去偷東西。

“我在世界上單獨一個人

生活在你做夢都想象不到的糟糕地方

失去了所有的關係

消磨了所有的歡迎”

但我們也都知道,故事最後的結局是,麗茲考上了哈佛大學,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靠的是什麼?

超人的堅持,超人的樂觀和超人的自控。是努力拯救了她的人生。

她半工半讀,吃別人扔掉的食物,不斷向上爬、爬、爬。

她瘋狂學習,用兩年的時間,完成高中四年的課程,坐地鐵也都是在看書。

麗茲贏在她的個人品質。

富二代姐妹同時被牛津、劍橋錄取:窮人的孩子,還有機會逆襲嗎?

2.

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

誠然,有錢與否,接受的教育質量會有很顯著的差別。

要不然,電影《起跑線》裡,拉吉和他的太太米圖也不會絞盡腦汁擠破腦袋地要把自己女兒送到貴族私立學校裡去。

但是我想說的是,在讀書這件事上,其實真的不存在什麼門檻。

2016年在哈佛畢業典禮上演講的何江博士,出生在湖南一個沒有水電的落後鄉村,父母全是文盲。

何江能改變命運,靠的是什麼?

是閱讀。

在閱讀這件事上,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教育的成本或許越來越高,但讀書的成本一定是越來越低的。

何江,靠著閱讀,走出了山村,走到了全世界最高學府的舞臺上。

美國教育部網站上有一段話:“能夠閱讀的孩子,是能夠學習的孩子,能夠學習的孩子終將會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成功。”

富二代姐妹同時被牛津、劍橋錄取:窮人的孩子,還有機會逆襲嗎?

3.

文章最後,我想說:其實,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每個人也都有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無論你的家庭是窮是富。

我們總是習慣將別人的成功歸功於外界因素,而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自身因素。

於是,一邊抱怨,一邊自甘墮落。這樣當然不會成功了。

每個人的起跑線不同,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人出生便是孤兒,家庭的影響固然無法忽視。

但縱使家庭的因素再強大,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啊,就算不在一個層面上,努力也並不是毫無意義的。

至少,抱怨永遠無法讓你變得更好。

而努力可以。

人和人是沒有可比性的,但未來的你和現在的你有可比性。

成功不在於你賺多少錢做多大官,在我看來,成功是,你通過努力,改變了你的現狀。

所以,別去抱怨什麼階級固化了,也別去豔羨富二代的成功了。

你要做的是,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然後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