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股與中國房地產

全球本位資產負債表開始湮滅。這乃是康波蕭條(長波蕭條)根本的形式。

Tesla也好,Facebook也好,Amazon也好,騰訊也好,比亞迪也罷,千般問題,根本是技術出了問題。當技術迭代停滯,創造性破壞之創造性<破壞性,勞動力之產業遷移停滯甚或逆流,技術的合法性即受考驗;

美國科技股與中國房地產

我們先把全球本位資產負債表的概念放下,先從理解經濟週期的核心——創造性破壞入手,也就是創新。創新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創新帶來了一部分生產者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讓生產效率較低的生產者被淘汰,體現為大量企業破產和勞動者失業,即創新的破壞性;而另一方面,創新帶來全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讓全社會更加富裕,這帶來了更多的需求也就是新的行業和就業機會,即創新的創造性。這點不多贅述,從封建社會大部分人都是農民,到現代社會各種不同職業分工的歷史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其中也夾雜著搗毀機器運動、對互聯網的排斥以及現在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恐懼。

雖然從長期看,創新對全社會肯定是利大於弊的,但短期內,創新的創造新卻並非始終大於破壞性,就像失業的產業工人不會聽你說10年後他們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對他們而言,機器搶走了他們的就業機會之後,他們的生計就面臨了嚴重威脅。這就是現在美股科技股面臨的問題,科技行業不斷創新的帶來的創造性(生產效率和收入提高)比他們帶來的破壞性(失業、貧富分化)更稀缺。對於普通人而言,此時的科技創新只會帶來更多的負效用,科技產業已經走向了民意的對立面。

美國科技股與中國房地產

川普的大炮瞄向了亞馬遜

貴州茅臺也好,萬科也好,中國平安也好,格力電器也罷,都是廣義地產股。當地產腫瘤化,其擠出效應對財政支出之破壞性>其虹吸效應對財政收入之創造性,勞動力亦變成潛在破壞力,地產的合法性即受考驗;

美國有美國的科技產業問題,而中國也有中國自身的問題,那就是老生長談的房地產行業。去年的白馬股為什麼漲那麼好?核心原因是全國一線以下房地產銷量遠超預期(棚改功不可沒)。房地產銷售放量帶來的信用貨幣擴張支撐了保險銀行股的一路走強(券商股問題可以翻閱我以前寫過的文章),同時帶來了下游消費行業的旺盛(家電),房地產銷售刺激了房地產投資帶動了上游的週期股、中游的機械交運股,以及中國特色的白酒股,內房股去年的暴漲就更不用說了。

現在中國財政也面臨了美國科技行業同樣的問題,就是其破壞性已經超過了其創造性,金融房地產對其他行業行業的擠出只是其中的顯性風險暴露,而“取之於民,用之於貴”的財政收支結構合法性問題才是中國現階段最大的隱性系統性風險。財政刺激效率降低在短端上集中體現為刺激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帶來的財政收入無法彌補刺激房地產的財政支出,而長端上人口結構逆轉等同於全社會系統性做空財政的押注則是給中國房地產的合法性判了死刑。

美國科技股與中國房地產

去年12月中旬我對今年的判斷

二者是何關係?次貸危機之後,中國房地產取代美國房地產,成為納斯達克的主要融資方,二者為全球之本位負債與本位資產,通過離岸金融構成全球之本位資產負債表。現在很明顯,這組資產負債表開始縮表了。

美國科技股與中國房地產

現在回到本位資產負債表的話題,資產負債表左邊代表資金投向,所以本位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股票(公司),包括美股、日歐股市和A股。美國作為本輪康波的主導國,美股科技公司也是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所以是長期投資;日歐股市的流動資產屬性是建立在日元歐元作為融資(避險)貨幣之上的,所以其金融資產更多是作為流動資產配置;而由於中國是牙買加體系下的產能國(世界工廠),A股也自然屬於固定資產,這也是為什麼A股牛市(固定資產價值重估)只會出現在流動性及其寬裕的條件下的原因。

資產負債表的右邊代表資金來源,分為負債和權益。權益端很好理解,美元享有全球霸權,鑄幣稅即美國在美元不斷稀釋過程中獲得的淨收益;關鍵是理解中美房地產分別作為短期和長期負債資金來源的作用:簡單來說,由於土地的稀缺性,房地產天然的成為了現代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兩級銀行體系下優良的信用擴張抵押物,而通過房地產信用擴張產生的貨幣,最終被投向了資產端。所以宏觀上說,地產危機的最大威脅是伴隨的信用緊縮,相當於向企業提前抽貸。

那麼為什麼美國房地產是長期負債?一是因為美國房地產週期確實長,二是美國作為康波主導國,生產率提高紅利集中釋放的結果。我用美國當年出生人口近似代表美國的房地產需求,可以看到美國房地產週期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加速,並在80年代末第一次觸頂(儲貸危機),在08年前第二次觸頂(次貸危機),週期長達30年。

美國科技股與中國房地產

而自08年後,由於美國房地產週期觸頂,美股需要新的資金來源(負債),中國房地產便成為了美股新的融資來源(中間夾雜了日歐央行QE的carry trade融資流),用一張圖簡要表示:

美國科技股與中國房地產

一言以蔽之,當美國科技股和中國財政/信貸/房地產的合法性都受到挑戰之時,本位資產負債表縮表的康波蕭條衝擊波就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