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愛”嗎?

你真的懂“愛”嗎?

雲私塾倡導“易經決策生活”之理念

今天為您分享的是第797期內容

龐子博先生經典系列解讀

《弟子規》專欄 之八

你真的懂“愛”嗎?

“泛愛眾”

你真的懂“愛”嗎?

龐子博先生:各位如果想要孩子好,就教孩子一定要學會用心、不能用腦。佛教裡面有一句話叫“阿賴耶識”,它把識分成了八種,阿賴耶識是最高的,也就是人生的本識、本心。佛教講人會輪迴,當你輪迴之後,會變成不同的人或者物種,但是隻要你的“阿賴耶識”存在,就是本識、心神存在,你所做過的一切、想過的一切都不會消失。

這也證明了一點,為什麼有些人像孔子講的一樣能生而知之,有些人學而後知,大部分人是學了還不知。

真實的人是由心性決定的,所以說中國人講的“愛、恨”都是由心組成的,一個心可以變換成很多種的狀態。所以從最開始教孩子的時候要會用心,只有用心的人才會愛人,才會被人愛,你的人生才會形成一種坦途。希望各位在人生當中一定要把愛用心提出來,先要自愛,然後再去愛人,這是一個因果關係,不自愛的人永遠不會正確地愛人。愛是絕對有標準的,但是今天的人已經喪失了這個尺度。

你真的懂“愛”嗎?

下面講“眾”字,很多簡化字裡,唯獨令我看好的、比較順眼的簡化字就是“眾”,“眾”字古代就有,它不是講多的意思,實際上講的是次第、次序關係,就是人和人中間暗合著的一種關係,是不能錯亂的。

我們看到書上的“眾”字其實也代表次第關係,但“眾”字是專屬的,代表著眾多的含義。而且這個“眾”帶有一定的管轄性,人很多,需要一種尺度把握。所以講“泛愛眾”翻譯過來,“泛”就是多多益善的,“愛”是由己及人的,先愛己而後愛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規矩,“眾”指愛的人之多。

你真的懂“愛”嗎?

“泛愛眾”就是用像愛自己一樣的心去為別人考慮,這是它的核心,是用愛己之心推己及人,去幫助別人,知道別人在想什麼,這樣才能談到愛。因為人自知而知人,知道自己的時候才能知道別人,你愛人的時候先要自愛,然後才能有能力愛別人。

不管是做父母的,還是做老師的,首先各位要自愛,然後再愛人,這是一個程序問題。如果程序出了問題,那肯定是你愛人家,人家也不會愛你,怎麼愛都不會有結果的。現在兩性關係出現問題,告訴大家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人人不自愛,所以人家從來都是把你當二流人、三流人。連自己的家人關係都搞不好,怎麼可能跟社會大眾搞好關係呢?怎麼可能把這種關係惠及到更多人身上呢?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

往期《弟子規》內容:






你真的懂“愛”嗎?

你真的懂“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