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二|阿難二問佛陀,不攀緣音聲,如何能聽懂佛所說法?

聽經聞法,如果不攀緣音聲、分別法義,還能怎麼聽呢?阿難這第二個問題,即是為他自己問的,也是為我們問的。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二|阿難二問佛陀,不攀緣音聲,如何能聽懂佛所說法?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阿難感承佛陀又一次慈悲深切地教誨,他垂頭哭泣,叉手對佛說:“我雖然承聽佛陀說如此的微妙法音,領悟到妙明真心本來就是圓滿的、常住心地的。然而我領悟佛陀現在所說的法音,依然是以攀緣心而敬信佛語的。雖然徒然獲得了此真心之法義,並不敢認為這就是本元心地。希望如來能夠哀愍我,以無礙之圓音繼續宣講開示,拔除我的疑根,使我回歸無上菩提道。”

“允所瞻仰”的意思是,並不是真的明瞭佛陀的真實義,只是因為景仰佛陀,故而敬信佛語。阿難的這些話至今仍然很有現實性。想一想,現在許多人學佛,也都是和阿難一樣,皆是以攀緣心而敬信佛語的。比如說,受持《無量壽經》的,發願要一句佛號唸到底;而受持《金剛經》的,常將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掛在嘴邊。雙方若在一起時,常常免不了爭論。其實,唸佛號的,若不明白《金剛經》這首偈子義理,唸佛很難成就。但是,如果以偈子質疑念佛法門,同樣也是未懂偈中法義。

楞嚴經·卷二|阿難二問佛陀,不攀緣音聲,如何能聽懂佛所說法?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佛陀說:“你等若是以攀緣心來聽我說法,則所聽之法也就成了攀緣,非是得到了法之真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就好象有人用手指著天上的月亮給人看。那個看的人,就應該順著這個手指,向上看天上的月亮。如果那個人只是盯著手指看,並且以為手指就是月亮,那個人豈只是錯認亡失了月亮?連手指也錯認亡失了。為什麼呢?把那指示月亮的手指當成了明月的緣故。”

月亮,就好比是澄明的真心。指月的手指,就好比是佛法。學習佛法的人,應該是順著佛陀所說的法義,從中參悟真心;而不是把佛法本身當成真心。否則不僅錯認了真心,也錯認了佛法。

【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豈只是錯認亡失手指呢?還連帶著不能識別明與暗。為什麼呢?把手指的暗體,錯當作月亮的明性,這就是不識明與暗二種體性的緣故。阿難,你現在就是這樣的。”

真心澄明,阿難不識;妄心晦暗,阿難也不識。由於攀緣心聽法,阿難連明暗都分不清,領悟得似是而非,導致迷惑重重。故而佛陀說,緣心聽法法亦緣,不是正確的覺悟之道。

楞嚴經·卷二|阿難二問佛陀,不攀緣音聲,如何能聽懂佛所說法?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佛陀說:“如果以分別我說法之音的心為你的真心,則此分別心自然是應當離開所分別的法音後,仍然有分別性。這就好比有旅客寄宿於旅亭,如果只是暫時停留後便走,終是不能將它當作常住主人。而旅亭的執掌者,都無所可去,才能叫做旅亭的常住主人。分別性也是這樣。如果它真的是你的心性,自然就沒有辦法離去,怎麼會離開了佛的法音後,就沒有分別性了呢?”

分別佛陀說法音的分別心,其分別性隨著佛陀法音的生滅而生滅,它做不得主,故而它不是真心。妄心聽法法也妄,無法得到真法。只有以真心聽法,則法法皆真。

楞嚴經·卷二|阿難二問佛陀,不攀緣音聲,如何能聽懂佛所說法?

【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這個道理豈只是因聲而產生的分別心呢?分別我的面容時,如果離開面容諸色相,同樣也無分別性。以此類推,如果離開香、味、觸,法,乃至最後連分別性都沒有了,即能成就非色非空的境界。拘舍離等外道將這種境界昧為冥諦。冥諦是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等法緣,而出現的無分別性。但你的這種無分別心性,還是會隨著法緣,各有所還的,怎麼能把它當作是常住的主人呢?”

冥諦是外道修行的一種境界。它通過遠離色、聲、香、味、觸、法,而達到無分別性。這種無分別性是非色非空的。它遠離色、聲等六塵,故而“非色”;攀緣“無分別”,故而“非空”。雖然修到此境界極為不易,但因其攀緣“無分別”之相,故而此境界並不究竟,一旦“無分別”之禪定功夫相漏盡,就會染塵,分別性當即現前。因此,若是以攀緣心修行,即使成就了“無分別禪定”的冥諦,依然是各有所還,做不得主的。

佛陀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該如何聽法,而是告訴我們不該如何聽法。若佛陀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聽法,則我等必然會頭上安頭,攀緣如何聽法之相。這裡佛陀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攀緣聽法,這是做減法,當不正確的方式全部否定後,剩下的真法就顯露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