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01,中國暢銷書市場的締造者們

如今暢銷書已是中國圖書市場的標杆,可年輕的讀者未必知道,中國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暢銷書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姍姍來遲。從1992年南巡講話到2001年加入WTO,神州大地經歷了文化蓬勃發展的黃金十年,也為出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出版人的觀念的轉變催生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空前的暢銷書,這些書在風行全國的同時也改變了文化乃至社會的樣貌。

那麼在這十年間,有哪些書引領了時代的潮流?又有哪些出版人第一次嚐到了螃蟹的滋味?這是一段精彩的故事,足以在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段故事剛開始的時候,金錢還被視為對文學作品的褻瀆,直到第一位不諱言錢的作家的出現……

1992年 •《王朔文集》

“賣書是出版社的份內工作,可那時出版社一個個裝得比什麼都正經,羞羞答答,好像他們印書從來都不跟讀者收錢,做的是慈善事業。”

——王朔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1992年《王朔文集》出版,讓出版行業見識到了什麼叫暢銷書。 “那錢嘩嘩就進來了,感覺真是來得太容易了,就像開著印鈔機一樣。”用賣《王朔文集》掙的錢,華藝買了第一輛奧迪。在出版社賺的盤滿缽滿的同時,王朔成為國內第一位向出版社要“版稅”的作者,也從此形成了國內出版社按版稅支付稿酬的制度。

1993年 •《廢都》

“當代《金瓶梅》”

——《廢都》宣傳語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這是一句充滿了誘惑性的廣告語,它引起讀者對於《廢都》的無窮想象。這本書正式出版於1993年7月,於1993年8月遭禁,短短一個月,出版50萬冊,堪稱奇蹟。這是第一本引發大眾媒體集體討論的圖書,那種全民談《廢都》的陣勢,是此後暢銷書無法企及甚至無法想象的。

這是傳媒第一次展示其在暢銷書的出版過程中的強大力量。《廢都》之後,傳媒對於暢銷書的熱情高漲,出版人也越來越重視傳媒的作用。

1994年 •“布老虎”

“雅緻、情感、性”

——“布老虎”叢書定位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1995年 •《廊橋遺夢》

“風靡美國的暢銷書”

——《廊橋遺夢》宣傳語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老牌名社在暢銷書市場的空缺,終於在被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廊橋遺夢》補上(“外國文學出版社”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牌)。本書首次在醒目位置印上廣告語“風靡美國的暢銷書”,封底也突出說明:“《廊橋遺夢》(原名《麥迪遜縣的橋》)是美國作家兼攝影師 RJ·沃勒的最新力作,問世後引起轟動,高居美國各大報刊暢銷書榜之冠,目前的銷量已近千萬冊。此書為何受到如此青睞?當今美國人有著怎樣的心態?讀完中譯本也許會找到答案。”

這種在書的封面和封底印上廣告語的做法逐漸被以後的暢銷書採用,到現在幾乎成為海外暢銷書設計的一個定例。

1996年 •《中國可以說不》

“中國說不,不是尋求對抗,而是為了更平等的對話。”

——《中國可以說不》宣傳語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這本書被認為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本表達民族自豪情緒的圖書,被賦予了各種時代思潮意義。出版人關注的是,這是

一本由二渠道操作完成的圖書。二渠道涉足暢銷書領域不是從這本書開始,但二渠道操作的圖書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並且引來轟動還是第一次,這是出版體制變化的一個先聲。

民間出版漸成氣候,“四波”已經現身其二,而沈浩波和路金波的傳奇,則要等待網絡時代的到來。

1997年 •《海子詩全編》

“誰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種飛翔,從而擺脫漫長的黑夜、根深蒂固的靈肉之苦, 呼應黎明中彌賽亞洪亮的召喚?”

——西川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1997年是個值得懷念的年份,那一年,王小波猝然離世,作品爆紅。那一年的春晚,白雲大聲宣佈“倪萍都出本書叫《日子》,我這本書就叫《月子》!”。在眾多現象級暢銷作品中選擇《海子詩全編》,是因為該書是詩歌最後的輝煌,此後詩歌類作品再也沒有登上過暢銷書榜單。詩意的年代在1997年正式終結。暢銷書走進了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圖書盛行的時代。

1998年 •《學習的革命》

“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孩子一生”

——《學習的革命》廣告語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不知道這本書改變了多少人,反正改變了科利華軟件集團。《學習的革命》是一本由三聯引進到國內後銷量不錯的眾多圖書中的一本,與做軟件的科利華並沒有關係,只是由於科利華董事長宋朝弟突然想推廣這本書,不僅引發了一場全社會甚為關注的“學習的革命”活動,而且也改變了暢銷書的運行軌跡。

1998年底,科利華軟件集團策劃推銷一千萬冊《學習的革命》一書,制定了宏偉的計劃:投資1億元和上海三聯書店合作出版《學習的革命》,在12月12日起的100天內,實現1000萬冊的銷量。這種前所未有的大資金投入和全面的媒體宣傳戰讓出版業界大開眼界。也讓很多人將此書視作暢銷書運作的分水嶺:市場營銷作用更甚於文本作用。此後出版業界真正進入了暢銷書全過程市場營銷的階段。

此時再去追究科利華是否真把《學習的革命》賣到了1000萬冊以及科利華是否因此賺了錢,都沒什麼意義了。因為這場轟轟烈烈的營銷之後,中國第一個喊出“考不上大學,全額退款”的開發電腦教育軟件的科利華集團,從此走向了沉寂。

1999年 •《第一次親密接觸》

“網上第一部暢銷小說”

——《第一次親密接觸》宣傳語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網絡文學在網上的熱讀不等於讀者會追捧相應的紙本書。為此知識出版社從銀行貸款 100 萬,為蔡智恆系列作品制定了細緻而嚴密的營銷方案:書名要有流行語的潛質,作者要包裝成偶像,價格要在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範圍內,裝幀要符合快節奏的審美觀。尤其是對作者的包裝,讓知識出版社成為第一個年輕作家的造星工廠。

本書出版後立刻引起轟動,它使出版人的視野一下子寬闊起來,驗證了網絡作品的出版價值,構建了網絡作品營銷的基本模型,由此拉開了各路出版社和書商浩浩蕩蕩網絡掘金行動的大幕。

2000年 •《哈佛女孩劉亦婷》

“快把你們培養我的過程寫出來,去幫助那些渴望得到指點的父母和孩子吧!”

——劉亦婷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2000年,圖書市場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這一年,以叛逆者形象出現的青春寫手韓寒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三重門》。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留美博士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第一次將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引進了中國的出版界。在孩子的躁動和家長的憂慮中,社會上形成了教育圖書熱。

2001年 •《誰動了我的奶酪》

“全球銷量超過2千萬冊!”

——《誰動了我的奶酪》宣傳語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這是一本教人如何應對變化的圖書。有趣的是,在中國,此書一度變成了裁員通知書。據當時一篇《流行〈奶酪〉‘炒魷魚’》的報道稱,在某公司,接到這本書的員工通常也就要面臨巨大變化了。“(那時)員工都怕第二天上班的時候,收到一本書,那本書的名字叫《誰動了我的奶酪?》”

市場經濟把每一個人都推入到經濟大潮中來,使人們對財富的關注和熱情不斷升溫,這也就構成了大眾理財類圖書廣泛的市場基礎。對時事熱點的把握,逐漸成為判斷一個暢銷書策劃人是否優秀的關鍵。

1992—2001,中国畅销书市场的缔造者们

出版人雜誌

[publishers]

隨性讀書,認真寫字

嚴肅活潑,偶爾脫線

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