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提及紫砂壺,就不得不提到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

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顧老的一生歷程。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顧景舟,1915年10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上袁村。其父親:顧炳榮。祖上為山西人,祖上曾經做過山西巡撫,原本有兄弟姐妹八人,後來因為戰亂和疾病等原因先後奪取了五個孩子的生命,只剩下景洲、陸洲、錫洲三兄弟,顧景舟從排行老二變成了家裡的老大。


入宜興縣第六高等小學堂(清末為東坡高等小學堂,民國時稱東坡小學,現在的東坡書院)學習,由錦洲改名為景洲,時呂梅笙為校長,學習課程除“四書”、“五經”外,還有英文、日文、數學、中外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等。小學畢業又再跟校長呂梅笙學習古文三年。所以顧景舟的古文功底比較深厚。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因家境困頓,無法入中學繼續深造,在跟隨呂梅笙攻讀古文三年後,18歲時,輟學在家的顧景舟在家從師於祖母邵氏,學習紫砂工藝,從此立志於紫砂,並給自己小書房取名:墨緣齋,始用印“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武陵逸人”。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儲銘應顧景舟的父親顧炳榮之邀,赴其家當客師,制壺兼傳授顧景舟壺藝。儲銘花費二年時間,將其拿手壺款「洋桶壺」、「矮石瓢」、「掇球」、「如意仿鼓」......等,傾心傳授,由於儲銘制壺一絲不苟,講究泥料配置與工具製作,顧景舟早年就嚴守師訓,在泥料配置與工具製作上下功夫,奠定了顧景舟成為一代紫砂大師的基礎技藝,兩年後,顧景舟在紫砂行業聲名鵲起。但顧景舟晚年講述學藝經歷仍以祖母邵氏為啟蒙師。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被聘請至上海古董商郞玉書之“郎氏藝苑”店裡,專事仿古制陶,其間臨摹過陳鳴遠、邵大亨等人的作品,技藝突飛猛進。其最出名的一件仿品:竹筍水盂,還被故宮當陳鳴遠的珍品收藏,幾十年後他被請去北京鑑定紫砂壺,他一語道破:此物是我所做的仿品。

後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於1938年回到了家鄉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郎氏破產,上海淪陷,顧景舟回到家鄉,卻不幸染上天花,死裡逃生後,曾經回憶說:我好像聞到了“死亡”的味道,就像被埋在土裡的土腥味。他的祖母日夜焚香祈禱,總算老天開眼,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居然痊癒了,臉上卻留下了疤痕,這對於原本清秀俊朗、追求完美的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病癒後,制壺的同時更加專注於文化知識以及陶瓷工藝學等知識的學習。與邵全章、邵茂章友善。


顧景舟赴上海標準陶瓷公司任雕塑室技師,工作是翻制模具。當時他月薪100元大洋,這是非常高的薪水,足以養活父母和兩個弟弟。作品署號“自怡軒主人”。

在此期間他所製作的“洋桶壺”徹底征服了大家,長其20歲的紫砂壺大家裴石民見顧景舟做的“洋桶壺”稱讚道:“了不起!紫砂出高手了!”。當時顧景舟做壺只賣“生坯”不管燒製,曾經有富商出2擔米買他一把洋桶壺生坯,要知道戰爭年代那米是特別金貴的了。

有閒章“得一日閒我為福”(仿文彭)、“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仿鄧石如),有《高線三足提樑壺》《洋桶提樑壺》等問世。

取藝名“曼晞”,磨去“武陵逸人”印,自鐫“曼晞陶藝”壺印。

回到家鄉,生活艱難,其間制圓竹段茶具等,用印“瘦萍”、“老萍”,以“萍”寓漂泊不定之意。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由周志祿、徐祖純牽線,為農民銀行座談會做紀念品仿古壺,完成定單的100把外,又多做10把,共計110把。這是顧景舟一生中完成的最大宗的一次產品訂單。

抗戰勝利後往返於上海和宜興之間,與戴相名、唐雲友好,做石瓢壺5件,吳湖帆、江寒汀等滬上書畫家為之書畫。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改名景舟,自喻為藝海一舟。顧景洲精心製作的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相明壺底印是王仁輔刻的「戴相明」三字方章,蓋印是任書博刻的「顧景舟」款,另四把則鈐上任書博篆刻的「顧景舟」底印、王仁輔篆刻的「景舟」蓋印。「顧景舟」之「舟」自此啟用。壺坯輕舟運滬,戴相明攜壺坯隨江寒汀至吳湖帆家書畫,吳湖帆飽墨執筆懸腕在五把壺坯上各題詩句,四把壺上各畫型態相異之竹枝,第五把壺則由江寒汀畫寒雀一隻相贈吳湖帆。畫成,仍由戴相明交貨船帶送顧家,由顧景舟親自鐫刻。

回到家鄉戒菸養病,在家種花養魚。病癒後的顧景舟收了平生第一個弟子,朋友加親戚徐祖純的兒子徐漢棠。期間創作蓮蓬擺件等作品。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第一個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與宜興縣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場組建籌劃工作,任合作社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解放時紫砂行業已經非常蕭條,工場初期只有59人。

創作《如意雲紋三足鼎壺》等。搬家至蜀山南街。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10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第一批藝徒,李昌鴻、沈蘧華、高海庚、王亞傑、史濟華、王洪君、高永津、鮑秀雲、許璇等人師從顧景舟學藝,顧景舟任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與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蔣蓉並稱7位老藝人。始用閒章“啜墨看茶”。而後,束鳳英從師顧景舟。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紫砂工場改為宜興紫砂工藝廠,顧景舟與帶隊來廠實習的中央工藝美術院(今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高莊教授結為知交,兩人合作《提壁壺》。同年,顧景舟被國家授予工藝行業最高榮譽“工藝人”稱號,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技術輔導”稱號。過繼二弟顧陸洲的兒子顧燮之為子。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大躍進年代,不講究工藝和科學,脾氣耿直的顧景舟也難逃厄運。因為當時的紫砂工藝廠也捲入盲目機械化中,顧景舟因直接說出反對意見而被批判,說他整天捏壺,趕不上時代,是“右傾”典型,罰他從手工車間調到機械車間去研究車床軲轆。在一次車床作業中,不慎被一隻軲轆擊中頭部,差點要了命,晚年他常說起這起事故。紫砂廠拜師活動中,收周桂珍為徒。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任紫砂技術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負責全廠的技術輔導工作。此後,為開發紫砂銷路,他帶頭搞技術革新,與高海庚等人創制上釉啤酒杯,研究紫砂注漿成型技術,做紫砂茶葉揉碾盤,設計餐具和高檔花盆等生活實用品,屢屢得獎。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佈置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的餐具及高檔花盆。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工藝行業低潮時期,顧景舟專事產品設計和打樣,改進紫砂專用工具。60年代遍訪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地博物館,尋覓珍品,並作鑑定。帶領技術人員到其他兄弟陶瓷產區考察。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教導談碧雲、張紅華、曹大生、周坤生等學生。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紫砂工藝廠成立紫砂研究室,成員有顧景舟、徐漢棠等,後高海庚調入研究室。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顧景舟與徐義寶女士結婚,顧景舟虛歲五十。為完成外貿訂貨,向周尊嚴、潘持平、顧紹培、徐樂平、陳粉林、張樹林等6人傳授大件花盆的製作技藝,紫砂花盆型、工達到極高水準。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創作雪華壺、提璧茶具、上新橋壺,並做石瓢壺、中石瓢壺。收吳群祥為徒。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做傳統小壽星壺。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1976年7月,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遺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他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傳記、古陶鑑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資料收集工作,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有關紫砂的書刊都聘其為藝術顧問。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葛陶中、李慧芳、徐維民調至研究室顧景舟工作室,隨師學藝。研究室尚有徐漢棠、沈蘧華、吳群祥。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香港實業家羅桂祥先生來宜興與顧景舟商議定購工藝師作品,並提議仿製歷史名作。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在他的支持及參與下,專門建立“紫砂特藝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羅桂樣先生的供樣,帶領汪寅仙、周桂珍等中青年技藝人員複製歷代名作,如《僧帽壺》、《井欄壺》等,擔任技術總監。陸續創作《矮僧帽壺》、《漢鐸壺》、《圓鍾壺》、《矮井欄壺》、《乳鼎壺》等。並挑選工藝師和高級工藝師每週為特藝班學員上課,奠定了紫砂技術水平躍上新臺階的基礎,為整個紫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受邀率領徐秀棠、高海庚首次赴港,參加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同時,顧景舟在港為紫砂陶藝收藏家羅桂祥博士加冕,為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鑑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他的博學,對作品的精闢分析,給許多國家的學者和鑑賞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顧景舟曾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被評為工藝美術師。9月,高海庚廠長帶領紫砂工藝廠舉辦北京端門紫砂工藝廠的紫砂精品展,顧景舟擔任技術總監,引發紫砂熱潮。為故宮所藏700餘件紫砂器做鑑定。徐徐、高振宇調入顧景舟工作室拜師學藝。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擔任紫砂研究所所長。

1983年,顧景舟帶其夫人徐義寶來上海求醫,下榻在淮海中學一位叫周聖希的朋友家裡。在此期間顧景舟一共做壺五把,三把“小供春”,兩把“鷓鴣提樑”。其中一把給了幫助聯繫住宿和治病的周聖希,一把給了每天給徐義寶送菜的原鐵畫軒的老闆戴國寶的兒子戴相民,一把“小供春”交給了工廠,作為自己的工作指標。此壺即為二把“鷓鴣提樑”壺其中之一。

這把鷓鴣提樑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稜見方的三柱高提樑,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在“鷓鴣提樑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把刻:『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蓋款:『景洲』,壺底鈐『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八字篆書方印,為顧景舟1948年成名以後自刻。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顧景舟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將紫砂藝術從商品化宣傳上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宜興紫砂”被國家評定為質量銀質獎後,他又親自設計指導一批紫砂精品,參加全國性的展評活動,促使“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定為“金質獎”。應香港錦鋒公司之邀,率蔣蓉、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碧芳赴港參展。12月,最得意的弟子高海庚突發心臟病去世,讓古稀之年的他覺得人生坎坷,藝途多舛。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做《玉璧蓋提樑壺》等,任紫砂研究所名譽所長。為故宮博物院鑑定紫砂器。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4月,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顧景舟工作室留葛陶中一人,保健醫生趙江華業餘受顧景舟指導。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3月,在丁蜀鎮陶都影劇院召開了“顧景舟教育獎勵基金會”創立大會。為家鄉的中小學教學捐資20萬元。主編《宜興紫砂珍賞》一書,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為紫砂歷史上第一本紫砂藝人自己編寫的專著,至今暢銷。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為錦峰公司紫砂珍品展制《鷓鴣壺》(韓美林書),《福壽夙慧壺》(劉海粟書畫)。在宜興第三屆陶藝節紫砂國際文化研討會上,他發表了《紫砂陶史概論》。

他的精闢論述,受到紫砂陶藝界人士的好評,他在垂暮之年,將自己一生幾十年的創作實踐經驗總結歸納,親自編著《宜興紫砂珍賞》鉅作,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在紫砂陶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顧景舟窮畢生精力於紫砂陶藝,不斷進取,勇於創新,並帶領幾代人為紫砂事業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在紫砂發展史 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不愧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美術大師亞明先生所評:“紫砂始於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過十餘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

郵電部發行四枚紫砂郵票,歷史作品為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作品,而現代選取顧景舟的《提壁壺》。

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