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文 | 郭如冰

這是一部一半在北京「每天臭貧+貴圈真亂」一半在廣州「每天臭貧+貴圈真亂」的青春劇,看著佟大為、白百合、陳羽凡、文章這些人整天你喜歡我我喜歡他他喜歡她的劇情,相信每位觀眾都會在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中感到三觀受到挑戰……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但同時它又是極為獨特的一部青春劇,在一團混沌迷惘鬧騰荒謬的情節之後,當你和角色一起走到故事的結尾,驀然回首,耳邊響起歌聲:「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

心中會有種「欲辨已忘言」的悵然與滿足,彷彿也能看到屬於自己過去的某種「真意」隱隱閃現,那是青春的幻影。

導演和編劇葉京在這部劇的設定上有著豐富的寓意:人物上以王朔(方言)、馮小剛(馮褲子)、海巖(汪若海)等知名人士為原型,個個複雜豐滿;地點上以軍區大院這一極具優越感的地方作為開端,以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州作為青春的收場。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時代背景上從6、70年代跨越到90年代,裝下一代人的青春歲月;音樂上用一首首老歌渲染對那個年代某種純真的懷念;臺詞上用滿滿時代感的語言比如「組織」、「階級」、「統一戰線」、「帝國主義」,帶出一代人的思維方式;結構上來個大倒敘夾雜小插敘,還留一個懸念最後才填坑。

但在故事上,他就完全是跟著感覺走了。葉京導演自己在接受《新週刊》採訪時也說:「我創作這部戲的時候,剛開始沒想帶著特深刻的主題,也沒想要表現什麼。我的創作很簡單,絕對是感性的,沒有理性思維的,只有特別真切的自我感受。」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這種感性讓故事在節奏上多少有點不著調,一共52集的容量,前5集就充分展開了頗為複雜的人物關係,迅速地,每個人開始了參軍歷程;然而十幾集到了廣州之後,節奏突然放緩,開始了不是在吃飯就是在賓館房間各種爭吵的漫長過程,一個個人物都執拗地堅持著自己那無望的方向或堅持原地踏步,極為焦灼,直到卓越突然的死……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但也是這種感性讓這個故事用一種笨拙而真誠的方式嘗試去碰觸青春的本質。青春本來就是一種感覺,它無法被清晰地正面表達,它只能被側面描述;於是葉京就兢兢業業地描述著這群人大大小小的事。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正當青春的人總像汪若海筆下的喬喬一樣:「喬喬那種滿不在乎,隨隨便便的態度,一下把我給徹底迷住了。」是啊,滿不在乎、隨隨便便,反正未來還有無限可能,反正還有一幫好友相伴,從不會去想青春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戛然而止。

青春總是在被回憶的時候才會從一片朦朧中露出一絲真容,但你越想想明白,它就溜得越快。此時才發現,原來自己以為的故事版本只是整個故事中的一部分,年輕的自己因為太關注自我而忽略了身邊的人。於是又迷惑了:到底青春是什麼?與青春有關的又是什麼?

在這部劇裡,我們熟悉了一群共同擁有——從小學偷幼兒園向日葵、從樓上往過路的人身上吐痰玩——這樣美好童年回憶的孩子。我們看到他們每個人揮霍青春和遠離青春的方式,他們自私他們遊手好閒他們壞,但他們也仗義也溫柔也相愛。正值青春的人心中永遠裝著自己,怎會不自私?正值青春的人心中保有純真與理想,怎會不可愛?

成長是一個不斷離別不斷失望的過程,不斷髮現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不斷拿自己去碰撞這個世界裡看不到的壁壘,然後發現一切只能靠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收斂起至少一部分的自我,裝進去一些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歷程來接受這個結果,然後走向自己的後青春時代。

青春中處處都是小集體,青春裡的人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自己,所以特別需要別人作為參照。青春中的人需要在集體中扮演某種角色或者特質,無時無刻不接受著集體的目光,同時也注視著這個集體,直到某一天自己心中敲起了離開的鐘聲。

這鐘聲必然自願敲起,且敲起了就必然離開。從此以後就不可能再有「什麼都不在乎」這種特質了……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裡的這個被成員們親切地稱為「組織」的小集體,被葉京塑造得非常成功。家長的形象幾乎完全缺席,讓青春本身的混亂思緒與混亂關係被提純。

雖然90%的時間裡,這些成員都在用重複率極高的臺詞臭貧(甚至很多時候還有點猥瑣);但也正因為如此,在聒噪的臭貧中突然顯露的真情顯得異常純淨與美好:那些突然安靜的時刻、突然沉下去的表情、突然一本正經的質問、突然脆弱的表白……點出他們百無聊賴又橫衝直撞的青春中的高光時刻。

劇裡的每個人物都有非常可愛與非常可恨的兩面,而且這種「可恨」是真的壞。這是蠻危險的做法,畢竟觀眾很容易接受像是《我愛我家》《武林外傳》那種有著萌萌的缺點的人物,但是在一個正劇裡,很難接受主要角色真正的壞。

這一點上葉京很勇敢,他誠實地去描繪生活中處處存在的小心眼和經意或不經意間產生的惡意,並用模式化的臺詞模糊人物的真實想法,增加人物的複雜度,同時也增加了人物的真實感。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導演葉京(C位):我怎麼會站在了中間,有搶戲的嫌疑。你瞧瞧這幫演員看我那眼色,操!老大不願意似的!真不給我面子。那天好像是要關機了。我們彼此都很捨不得離去。就讓青春的記憶永存吧。

請讓我努力地表述一下主要人物的複雜設定:

方言(佟大為飾):執著于思考自我,自己對自己不誠實,愛端著,擰巴,自尊心強,理想主義,嚮往單純,相信世界上還有純真,討厭虛偽;到處撩妹四處留情,自我感覺良好,優柔寡斷,說得好聽但執行力弱。最愛李白玲,但對其和高洋的關係以及倆人的背景懸殊心存芥蒂,不完美的東西寧願不得到,但又不甘心。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高洋(果靖霖飾):團隊領袖,家裡不爭氣的長子,孩子頭兒,「男人就應該……」思維模式的堅定踐行者;也算有情有義,對朋友接濟,對最喜歡的李白玲也有真情流露,但這些在「發財夢」的世俗成功強烈吸引下都可以讓步,在發財的潮流中被耍;他的壞淋漓盡致體現在對金燕的折磨,雖然也有悔恨也有責任,但還是無可辯駁的渣。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李白玲(齊歡飾):高官之女,驕傲的公主,漂亮活潑仗義,備受大家寵愛,但太在意別人(尤其是男人)對自己的看法;最愛方言,但從方言那裡得不到寵愛與安全感,於是開始各種折騰;自以為能在商界男人堆裡如魚得水,自以為是靠自己打出一片天地的女性主義者,但其實還是依靠別人。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喬喬(白百合飾):鄰家女孩,有「我見猶憐」的單純善良氣質,也有滿不在乎的「傻大妞」感,似乎努努力就可以稍微輕薄她一下,但又不忍心使勁兒欺負;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似乎可以接受任何模樣的自己;小野心、小文藝;她這種自我灑脫倒也讓人沒辦法討厭她,包括她的移情別戀、暗度陳倉……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許遜(陳羽凡飾):把哥們兒義氣最當真的一位,為了這個在牢獄中度過青春也無怨無悔,但除了喬喬(因為內疚)和方言也沒人真的去看他;平庸而甘於在平庸中尋找自己小樂趣——音樂。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汪若海(張昊飾):在小集體裡早早覺醒應該去唸大學的抽身離開者,個性溫和,但也虛偽、彆扭、沒原則,挺招人煩;最後被塑造成一個「大陸瓊瑤」式的世俗成功者。

卓越(文章飾):最完美的存在,特別可愛,除了跟著哥們兒臭貧臭貧、愛面子撒點小謊,沒啥毛病,還對溫柔的百姍姐姐一往情深;但也就因為完美,所以也註定了他必須死,這樣才能以最單純美好的人的逝去警醒還活著的傻孩子們。

夏紅(李玥飾):註定要過平凡生活的美麗姑娘,好脾氣,溫柔可人,沒什麼原則但是善良;從馮褲子移情別戀卓越,後又因為同情從了高晉,這也註定了她必然遠離這個小集體,最後迴歸大眾心目中的正常生活。

高晉(黃勐飾):在哥哥高洋的光芒庇護下的大個子弟弟,沒有壞心眼,隨著大溜走,愛了一個得不到的姑娘,最後迴歸正常生活。

百姍(常景如飾):完美女性形象,溫柔大方,傻白甜,認真嚴肅地面對生活,諄諄教誨頑皮的弟弟妹妹們,同時又無限包容這些不懂事的孩子;面對感情總是分不清自己應該過的生活和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在方言高洋這群人眼裡,這樣的完美女性嫁的人當然得是混蛋,所以這就變成了百姍的宿命。

馮褲子(佟磊飾):雖然被大家說黑馮導黑得太過火,但我卻一直覺得這個角色挺可愛的,有小心機,但一直袒護哥們兒,少年時是整天被吐槽的小跟班,長大後也算是哭著鼻子堅守了對朋友的原則,又悄默聲地變成了大導演。

我真的是非常盡力了也只能概況成這幅模樣了……如果你真的想要嘗試瞭解這群人真的要自己去看一下這個劇。其他非常有趣的人物還包括金燕、吳胖子、劉會元、譚麗等等。這些人都在遠離青春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保留了那麼一丟丟純真,這大概也是創作者的態度吧。

所以電視劇的最後把這些人都帶到了卓越的墓前,完成了一個溫柔的結局;所以或主動或被動接受了複雜人物關係的觀眾,也能跨越時代地域從中找到與青春有關的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