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美國第三大城市,城市中心座標為北緯41°39′、西經87°34′,是美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區和最大的期貨市場之一,其都市區新增的企業數一直位居美國第一位,被評為美國發展最均衡的經濟體。此外,芝加哥還擁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高樓大廈,被譽為“摩天大樓的故鄉”。截至2017年,芝加哥人口約為100.3萬,2017年芝加哥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6571億美元,遠超上海4758億美元。


芝加哥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美國第三大城市,城市中心座標為北緯41°39′、西經87°34′,是美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區和最大的期貨市場之一,其都市區新增的企業數一直位居美國第一位,被評為美國發展最均衡的經濟體。此外,芝加哥還擁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高樓大廈,被譽為“摩天大樓的故鄉”。截至2017年,芝加哥人口約為100.3萬,2017年芝加哥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6571億美元,遠超上海4758億美元。

 中國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使得一些新興城市變成了巨大的建築工地,寫字樓、飯店、購物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外媒評論稱,如今中國的那些新興都市,跟一百多年前的美國芝加哥市十分相像。在美國城市發展史上,芝加哥市的成長經驗極富代表性。

它是19世紀工業化和城市化“鼎盛”時期的寵兒,分享高速發展碩果的同時,也吞下城市發展不和諧的“惡果”。正是美國最偉大的設計師用“伯納姆規劃”挽救了芝加哥,並使得芝加哥因“百年不過時的藍圖”而受益匪淺


芝加哥最原始的風貌是一片沼澤地,其間芝加哥河東向流入密歇根湖。1833年時,它只是一個運河邊上的小鎮,居民不到200人,建築寥落。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的水路聯繫打通之後,區域貿易日益繁榮,這個小鎮迎來了人口增長、地價上升。

由於極佳的地理區位,芝加哥“旋風”般直上雲霄,開始走向名副其實的“強大”都市之旅。1840年時,芝加哥人口僅4470人,是美國第92大城市。1890年時,人口超過100萬的芝加哥已是美國第三大城市。

但由於不受控制的發展,芝加哥市的發展呈現恣意生長的面貌。一方面,繁榮的芝加哥已經初具現代城市特徵。它成功舉辦了1893年世界博覽會,在市區南部一片荒蕪的湖畔沼澤地上,矗立起神話般的擁有精美建築、雕像和噴泉的“白色城市”。

另一方面,大部分市容是骯髒醜陋的。城市煙霧汙染到了令人驚駭的程度,芝加哥河變成不忍目睹的汙水池。芝加哥的街道、鐵路和港口都過於擁擠,城市佈局無序,組織缺乏效率。大部分街道處於“裸奔”狀態,沒有鋪設路面。

最典型的是亂七八糟的鐵路系統,軌道、貨場和車站隨意分佈、割裂城市——寬闊的鐵路軌道將芝加哥河南部,包括商業區在內的大部分城區,與湖濱地區分割開來。大量湧入的移民和窮人們聚居在貧民窟,這裡人口密度極高,生活環境惡劣,兒童被飢餓、犯罪所吞噬。1896年來訪的英國記者,將芝加哥形容為“皇后和流浪兒的城市,世界的大糞坑”。


而一場大火也促使芝加哥城市改造加快腳步。芝加哥早期的房屋是用木料搭建起來的,很容易著火。1871年,芝加哥發生了著名的“奧利裡牛圈大火”,據說因奧利裡太太家一頭牛踢翻油燈引發火災,將全城1.7萬座木質房屋夷為平地,十萬居民無家可歸。

此後,雜亂無章的城市設施恢復導致城市面貌惡化,市政服務功能低下,底層居民居住和生活條件惡劣。這一切曾釀成1886年“乾草市場暴動”等惡性社會公共事件,迫使市政當局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速。

1909年,芝加哥市政府委託美國著名建築師丹尼爾·伯納姆正式開展以“芝加哥規劃”為主題的“城市美化運動”。伯納姆是芝加哥一家建築公司的合夥人之一,1893年芝加哥承辦世界博覽會,伯納姆的公司成為世博會主要規劃單位。伯納姆受命之後,提出所謂“做大規劃”的“新古典主義+巴洛克城市規劃”藍圖。


在這份藍圖裡,伯納姆就6個方向提出綱領性指導:改進湖濱地區,主要是修建沿湖的林蔭大道和格蘭特公園;修建城市外環的公路系統;改善鐵路站點佈局,建設完善立體的公共交通系統,減少市中心壓力;完成市郊公園系統和環城林蔭大道;系統安排城市裡的街道,增加斜街,增寬主幹道,以便利商業區的出入;建設市民文化生活中心和管理中心,以增加城市的凝聚和諧。

“伯納姆規劃”對芝加哥城市面貌的改變起到重要作用。按照規劃,密歇根大道改造成寬闊的林蔭大道,1925年,芝加哥規劃委員會自豪地指出,密歇根大道的改造工程取得成功,新的橋樑通行能力是被拆除的舊橋的7倍多,沿路不動產價格上漲6倍多;這一時期,芝加哥道路系統得到較大改善,圍繞城市的環線建設也初見成效

位於芝加哥河干流南部的南市場街,原本是擁擠不堪的批發市場,1926年動工改造為瓦克爾快速路;此外,市政工程上的重要成果還包括芝加哥河南分支的改直工程、修建世界上最大的郵局大樓,以及改造和美化密歇根湖濱地帶、擴建格蘭特公園等。


這項規劃中對城市功能區的劃分,對城市建築、交通、市政服務容量未雨綢繆的前瞻性設置,都是至今不過時的考量。上世紀50-70年代,理查德·J·戴利擔任芝加哥市長,前後長達21年之久,芝加哥迎來了所謂“鋼筋水泥時代”,芝加哥的重要城市地標,如威爾斯大廈、漢考克中心、麥考密克會展中心等,都在這一時期落成,而戴利“做大規劃”的公開依據,正是“伯納姆規劃”。1989年,伯納姆獲得美國規劃協會“國家規劃先驅獎”

伯納姆將“芝加哥規劃”創造性地製作成一份形象直觀、淺顯易懂的藍圖,並在商業界的大力支持下,將這份藍圖規劃向政壇、媒體和公眾廣泛宣傳,甚至為向未成年人解讀和普及“芝加哥規劃”,還專門製作了針對兒童的普及版本手冊。這些努力不僅讓“芝加哥規劃”的影響力遍及全美乃至全球,使之成為所謂“城市美化運動”的代表,也讓“伯納姆規劃”被幾代芝加哥人牢牢銘記,“百年不過時的藍圖”也成了蜚聲世界的一段佳話。

但“伯納姆規劃”在許多方面並非如傳說中那般神奇。自規劃誕生之日起,就有批評者指出其在經濟效益上花了太多時間,而不是居住和工作環境的改善。著名學者芒福德批評“伯納姆規劃”興趣在於提升土地價值。“大就是美”的主張華而不實,規劃中所呈現的中心區恢弘壯麗而單調統一的大型建築,忽視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無助於鄰里社區的真正活力。規劃並非盡善盡美,有些建議從未實現,例如龐大的市民中心很多規劃內容只是部分實現


然而,“伯納姆規劃”深刻改變了芝加哥市,並不在於改造工程的具體實施,關鍵在於其規劃精神對於芝加哥市乃至美國城市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從此“規劃”城市發展的概念深入人心,並被視為城市政府的必要職責。此後百年間,一代代芝加哥城市的規劃者、締造者,以“伯納姆規劃”和“芝加哥藍圖”的名義,推行著各具時代風格的、“自己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方案

作為世界城市規劃的典範,是不是非常值得中國學習和思考呢,完整的定位和規劃是城市才能為城市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