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慶:綠色種植 抱團發展

這幾天,奈曼旗東明鎮的趙海慶很忙活:與企業簽訂單、聯繫種子化肥、入戶流轉土地……作為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這個春天,是趙海慶一切希望的開始。

趙海慶:綠色種植 抱團發展

剛剛從東明村劉祥家出來的趙海慶臉上掛著笑容,不用說,又談成一塊地。劉祥也滿臉笑容,一邊往外送嘴裡一邊道謝:“謝謝啊,多虧了你們,要不我正犯愁這地呢!”

說起劉祥對自己的感謝,趙海慶道出了原因。原來,年過6旬的劉祥有4畝地,這4畝地老倆口種的也挺費勁,這幾年一直對外承包。去年老伴又摔壞了腿還沒好,劉祥就有點擔心,一是都這時候了還沒人上門來包地,自己又種不了;二是怕承包價格落得低,收入少。正擔心呢,趙海慶找上門了,以每畝700元價格將劉祥的4畝地包下了。

“老頭高興壞了,往年每畝地才400元左右,聽說我給700元,非常痛快地答應了,還一個勁兒地感謝我!”趙海慶說。

趙海慶:綠色種植 抱團發展

退伍軍人出身的趙海慶是鎮裡林業工作站人員,工作的同時,他萌生了自己乾點事的想法。於是在2015年,他與另外3個人合夥註冊成立了康胤綠色種植合作社。幾年下來,合作社小有收益。

2019年,合作社流轉土地700畝,分別種植了甜菜、紅幹椒、小麥和土豆等經濟類作物,一年下來,收益約40餘萬元。這讓趙海慶更加有了信心,今年要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並且要運用高科技手段實現科技種田。

趙海慶:綠色種植 抱團發展

“到目前為止,今年合作社一共流轉了2500畝土地,計劃全部種植甜菜,採用德國全自動機械化播種,全程不用人工。”趙海慶介紹,“種地時我再請你們來現場觀看!”趙海慶一臉自信。

據瞭解,合作社成立運營以來,帶動貧困戶22戶,其中未脫貧戶9戶55口人。趙海慶說,合作社用工每次都是優先僱用貧困戶,其次是村裡其他農戶,一年下來,當地農民每年從合作社掙到的勞務收入就有20餘萬元。

趙海慶:綠色種植 抱團發展

今年春季,又有7人入股,加入到趙海慶的種植合作社。趙海慶說,合作社有三種運營方式,一是針對無勞力情況,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農戶收取租金;二是農戶參與,以土地入股,按要求管理,年底分紅;三是以代耕代種為主的託管形式,合作社收取種植管理費用,農作物收入後全部歸農戶。

“這三種方式基本涵蓋了農戶的所有不同情況,所以,更容易實現農作物的規模化種植,也有利於合作社的發展。”趙海慶說,他最大的想法就是解放更多的勞動力,在保證農民土地收入的情況下,來增加農戶更多的勞務收入,讓人們早日脫貧致富。(奈曼旗融媒體中心 侯顯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