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幕後操盤手?治理“飯圈”之亂得打到七寸

誰是幕後操盤手?治理“飯圈”之亂得打到七寸

近日,國家網信辦部署開展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飽受詬病的“飯圈”亂象成為治理重點之一。根據計劃,相關部門將嚴厲打擊網絡暴力,以及引發粉絲群體非理性發聲、應援等的行為。

每代人都追過自己的星,聽聽歌,看看劇,買點周邊產品,都無可非議。之所以今天的追星現象引發普遍關注,甚至必須出手治理,癥結不在於追星行為本身,而在於“飯圈”亂象已經違背公序良俗,成為網絡生態的一大汙染源。

誰是幕後操盤手?治理“飯圈”之亂得打到七寸

此番將“飯圈”推上風口浪尖的,是選秀節目《青春有你》第三季出現的粉絲打榜倒奶事件。而這不過是應援行為的一次極端化表現。

從當年的“超級女聲”開始,票數決定名次的邏輯就開始主導選秀節目。只是那時的粉絲還基本以唱功演技等業務水平為判斷標準,最多拿著全家老小的手機發短信。但流量時代與“飯圈”文化的疊加發酵,讓這一邏輯開始超出合理界限,催生了一批畸形的“流量明星”——只要有顏值就有粉絲,就有商業價值,唱歌跑調、跳舞划水、演戲“面癱”都沒關係。

這一背景下,投票打榜超越業務水平成為事關“生死”的第一要素。“你一票,我一票,哥哥今天就出道;你不投,我不投,妹妹何時能出頭?”於是,自嘲為“數據女工”的粉絲開始“出血又出力”。選票印在牛奶瓶上,就買牛奶;印在面膜盒上,就買面膜。買回來喝不完用不完,顯然就要浪費。在此次白白倒掉的牛奶之前,已經造成了多少食品物品的浪費,若統計起來,恐怕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還僅僅是出道環節,一旦偶像的星途開始,粉絲們還要簽到、轉發、控評、反黑……投入程度堪比“996”。

誰是幕後操盤手?治理“飯圈”之亂得打到七寸

事情發展到這個份兒上,就已經不是“飯圈”的自娛自樂,而是造成了社會問題——

一來,一批業務不精、藝德堪憂的明星搶佔熒屏,擠壓著實力派的職業空間, “綁架”著廣大觀眾不得不看水劇爛片;

二來,一眾青少年的價值觀受到影響,無原則地崇拜顏值、金錢、流量,為“哥哥”網絡貸款甚至花掉全家救命錢的事情屢見不鮮;

三來,互撕、網暴等歪風大肆蔓延,即便在非娛樂領域,也開始採用簡單的“二分法”,對於“異見者”缺乏基本的同理心,輕則挖苦諷刺,重則網暴“人肉”……對此種種,國家出手治理正當其時、很有必要。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飯圈”亂象的七寸又在哪兒?

瘋狂的是粉絲,但在整個利益鏈條上,絕大多數粉絲只是“工具人”,操盤手才是關鍵。

比如,經紀公司、選秀節目和廣告主。他們在設計整個架構的時候,就已經把各自利益盤算好,出現倒奶打榜之類的亂象都是可以預見的,社會責任被拋之腦後。比如,社交媒體。熱搜、超話等一系列功能設計在刻意迎合“飯圈”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瀾、助紂為虐的作用。至於粉絲內部,也存在由集資等行為而衍生出的“粉頭”詐騙、跑路等亂象。誠如有觀察者所言,正是這些商業推手,“把青少年當成提款機乃至‘打手’”。

當代青少年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網絡生態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其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此番“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是規範“飯圈”的一個重要契機。期望相關部門既打擊亂象,也深挖病根,讓環境真正“清朗”起來。當然,倒逼演藝圈扭轉風氣,僅靠幾次專項行動是不夠的,走出唯流量的怪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