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一人掙錢足以養活一家人,為何現在兩人賺錢卻壓力更大?

50年前, 大多數妻子都不工作, 一份收入就足以買房、醫療、大學是負擔得起的。如今, 兩個成年人的工薪家庭都難以負擔這些東西, 也沒有積蓄。明明科技進步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50年前一人掙錢足以養活一家人,為何現在兩人賺錢卻壓力更大?

首先在過去的幾十年裡, 大多數大宗商品的價格並沒有大幅上漲。實際上, 包括大多數食品在內的許多消費品對通脹的抵禦程度是了不起的,價格基本。

50年前一人掙錢足以養活一家人,為何現在兩人賺錢卻壓力更大?

過去幾十年來通脹最嚴重的三個主要項目是住房、教育和醫療。

為什麼這三樣東西變得這麼貴, 很複雜, 也很有爭議。對於他們每個人來說, 都有一個論點, 那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期望和接受更多。房屋更大, 建造得更好, 有更嚴格的建築法規,同時還有人口的增長和集中化。預計大多數房屋都有供暖或空調、冰箱、熱水、電器、管道。醫療肯定比50年前好。疾病更容易生存, 有更多的藥品, 診斷工具比以前提前了光年, 所有這些代價都很高。教育, 特別是高等教育, 是一個爭議大得多的話題。人們追求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比過去更廣泛、更強烈。早在而在幾十年前絕大多數的學生沒有完成高中學業就開始參加社會工作, 現在孩子們的學業是家長對孩子最關心的事。可以說,學校比過去更先進, 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服務,也成為家長們對孩子期望的實現之地。

50年前一人掙錢足以養活一家人,為何現在兩人賺錢卻壓力更大?

儘管如此, 也有人認為, 這其中很多都被浪費了。住房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地成本推動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搬到更大的城市、更受歡迎的地區, 並在地段上相互出價超標, 土地成本往往會越來越高。在醫療領域, 很多錢本質上都被浪費了。保險費用, 計費, 間接費用, 營銷。然後你進入不必要的檢測和治療, 即所謂的 "防禦性醫學", 在那裡做出的決定是安撫病人, 並做許多盲目而無用的檢查,而不是解決實際治療問題。高校無疑在行政成本、不必要的物理設施升級以及各種旨在吸引學生而不是教育學生的裝飾上浪費了大量資金,雖然國家對其進行了大量補貼,但人有部分需要依靠學費來承擔。同時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供養一個大學生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50年前一人掙錢足以養活一家人,為何現在兩人賺錢卻壓力更大?
50年前一人掙錢足以養活一家人,為何現在兩人賺錢卻壓力更大?

有趣的是, 資本家們成功的將生產成本降低到相當低的水平。但土地和醫療、教育等服務等有限資源往往失控, 原因很簡單, 人人都後想要最好的。這也意味著沒有很好的方法去解決。但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 就必須針對這些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