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清平樂》,每天瞭解一點宋代小知識


追劇《清平樂》,每天瞭解一點宋代小知識

首先,我為什麼要推薦《清平樂》?

嗯,因為王凱很帥啊!

以前,我讀宋史的時候就有個疑問,宋仁宗做皇帝這麼另類,為什麼沒有以他為主角的電視劇出現呢?現在想想,這個難度太大了,因為仁宗朝的名人太太太多了,就算不懂歷史,語文書中的北宋時期的人物,大多來自於仁宗時期,光這些就夠導演為難的。

宋仁宗,在位4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仁”做廟號的皇帝,十足的好人皇帝,配得上這個“仁”字;狸貓換太子裡的那個太子,就是他。

和皇后吵架曾經被抓過脖子,被群臣憋笑;怕形成殺羊慣例而忍著夜裡不吃羊肉;怕下人受責罰而忍住不喝水;知道《滕王閣序》裡的滕子京為啥被貶麼?因為他罵皇帝好房事,太淫亂,嗯,就這還沒死,只是被貶;死時敵國皇帝落淚(遼國),天下百姓哀悼,戶戶白冢。

仁宗朝的名人可謂星光璀璨,想要將這些名人都介紹一遍,一篇文章恐怕的很難裝得下。

就說嘉佑二年的進士榜吧,被譽為中國科舉千年第一榜。

主考官歐陽修“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另外三個是韓愈、柳宗元、蘇軾),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的《醉翁亭記》是語文書中的必背。

唐宋八大家中另三人則是蘇軾,蘇轍,曾鞏,都參加了這場科舉並進士及第。

三蘇就不用介紹了吧,曾鞏存在感有點低主要是語文書中沒他的作品,但是文學成就一點都不低,而且還是個出色的政治家。

另外當時在京城的唐宋八大家還有兩位,一位是陪兒子考試的蘇洵,一位是正擔任群牧判官的王安石。也就是說,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六個,都在仁宗朝。

此次嘉佑榜,共有進士388人,其中在《宋史》中入傳的就有足足24人,後來擔任宰執的有9人。

宋代可謂百家爭鳴,形成關學、濂學、朔學、洛學、蜀學、新學、象數學諸流派,而這些學派的創始人或代表人物,全都生活在宋仁宗朝;

著名的“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全是活躍於趙禎時代的大學者。

政治家,不但主持“慶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韓琦、杜衍諸人是仁宗朝的中堅,而且,領導“熙豐變法”的王安石、章惇、呂惠卿、鄧綰等新黨中人,

主導“元祐更化”的司馬光、呂公著、範純仁、蘇轍等舊黨中人,也是在趙禎時代的政壇中嶄露頭角的。

王韶:北宋名將,上《平戎策》,提出並主持河湟開邊計劃,擴地2000餘里,是北宋最大規模的開疆拓土。

呂惠卿:是維護推進王安石變法的重要力量。

程顥:與胞弟程頤並稱“二程”,北宋理學的奠基人,朱熹是南宋的,理學的二代目,二程是他的祖師爺。

張載:橫渠先生,關學創始人,你可能不認識他。但是他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這句話,是古往今來讀書人的最高信仰,每次讓我讀起來都熱血澎湃。

章惇:和年長自己十歲的族侄章衡一起參加科舉,中進士,是北宋後期新黨的領導者,以“端王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為由反對立趙佶(即宋徽宗)為帝。後被貶湖州,死於任上。(向太后如果聽了他的話,後來可能就沒有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了)

當時的考官團陣容也是龐大,負責閱卷的是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堯臣,副主考則都是北宋文學大家王珪、韓絳、範鎮,前兩者後都至宰相。

可以說,嘉佑二年一榜所選拔出來的人才貫穿了整個北宋的後半段歷史。

除了以上提到嘉佑榜諸人,宋仁宗年間的名人還有非常多。

名臣有:呂夷簡、范仲淹(語文必背《岳陽樓記》作者)、司馬光(沒錯,砸缸的那個,編寫了帝王教科書《資治通鑑》)、文彥博、呂公著、包拯(鐵面無私判案的那個)、龐籍、韓琦(北宋名將,專業充軍,幹一行愛一行)、富弼、張堯佐、曾公亮、呂公弼、呂大防等。

名將有:狄青(我最欣賞的北宋武將)、楊延昭(楊家將裡第三代的那個)、王德用、楊文廣、種世衡、種諤、种師道、曹瑋等。

思想、文學藝術上的有:邵雍、周敦頤(寫《愛蓮說》的那個)、張先、柳永(奉旨填詞柳三變,代表作品《雨霖鈴》也進了語文書)、晏殊、蔡襄(書法家)、黃庭堅(書法家)、孫奭、劉敞、胡瑗、孫復、石介、呂大臨、劉攽等。

科學上有:宋代最聰明的兩名科學家——蘇頌與沈括(蘇頌發明了世界最早的自動天文鐘“水運儀象臺”,沈括則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無不涉獵的天才),、畢昇(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改變世界)、王惟一(針灸專家)、錢乙(小兒科專家)、燕肅(復原指南車、記裡鼓車,作《海潮圖》解釋潮汐形成)、賈憲(數學家)等。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均出現在趙禎時代(用來製作熱兵器的火藥配方首見於仁宗朝《武經總要》,指南針與活字印刷技術,首見於沈括《夢溪筆談》);

明代李贄也感嘆說,仁宗一朝,“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眾多民間演義故事取材於宋仁宗朝,大概也是因為那個時代人才濟濟。

仁宗朝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文化和經濟上的盛世,僅文化成就而言,堪稱歷史之最。上述的人物,隨便拎出來一個都能拍個整部電視劇,不曉得這麼多人塞到一部電視劇裡該如何去形容。總之,我是很喜歡這個劇了,強烈推薦。

接下來我會陸陸續續解讀一些每集的和宋朝有關的小知識,希望各位能夠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