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宋英宗皇后高氏,亳州蒙城(今安徽亳縣一帶)人,祖父高繼勳官拜節度使,因為姨母是皇后,靠著這樣的背景和身世,她才有機會進宮,同儲君趙曙婚配,後被冊立為皇后。高皇后不光人長得很美,顏值很高,而且是一個賢淑端莊、謙恭有禮的女人,無論性情品行、道德修養都好。因此,不僅曹太后非常喜歡她,英宗更是十分欣賞她,朝野上下也都非常尊重她,按照古代的說法,那就是母儀天下!

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治平三年(1066年)冬天,體弱多病的英宗趙曙,又感覺身體不適,生起病來,宰相韓琦於是入宮請安,看見英宗臉色憔悴,氣血虛弱,弱不禁風,就非常擔憂,便進言道:“陛下已經很久不理朝政,如今朝野上下都浮躁不安,還請陛下早立儲君,以穩定民心,防止生亂。”英宗點頭贊同他的意見,韓琦於是請求他馬上下詔決定人選,英宗接過沉重的筆,手腕哆嗦著寫下了“潁王頊”三個字。這個潁王趙頊,是高皇后所生的長子,時年20歲。英宗剛剛定下他為太子儲君,身體狀況也越發不好,越來越弱了,過了元旦,英宗就駕鶴西去,撒手人寰。皇太子趙頊即位,這就是宋神宗。就這樣,高氏只當了三年的皇后,又當上了皇太后,轉變幾乎發生在一瞬間,讓人來不及體驗那個過程!

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神宗年少時,意氣風發,非常愛看韓非子的著作,登位後,更是少年氣盛,進取心很強,很有遠大抱負和理想,很想有一番作為。他看到當時的宋朝國力不足,對外屈辱求和一味忍讓,而對內則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的生活過的屈辱而且苦不堪言,於是神宗就想通過變法的方式進行改革,以增強國家實力,恢復丟失的土地。帶著這樣的理想和抱負,神宗即位兩年之後,就大膽起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新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但是神宗卻面臨著極大的壓力,那就是守舊派的反對和干涉,連神宗的母親高太后都不支持變法,她覺得“祖宗法度不易輕改,吾聞民間甚苦,青苗助役,宜罷之。”然而她並不直接干預朝政,神宗在位的18年,她從來不過問政事,只是安居後宮靜養。

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勵精圖治、勞累過度的宋神宗帶著變法未遂的遺恨,離開了人世,年僅38歲。神宗的離去,帶來了儲君的問題。圍繞著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宮廷內外展開了一場十分尖銳的鬥爭。而在兩個月前,當時神宗病重,大臣們就在討論著冊立皇太子的事情。在神宗的六個兒子當中,延安郡王趙佃年齡是最大的,但也僅僅才10歲而已,一個10歲的幼童能不能繼承皇帝大位呢?職方員外郎邢恕對這件事考慮再三,但是他為了討好高太后,就去找御史中丞蔡確商量。他對蔡確說:“國君年長,是社稷之福、國家之辛,我看要立儲君的話,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在嘉、岐二王當中選一人。再說開國之初,太祖皇帝也曾經有過兄終弟及的規矩,公以為如何呢?”蔡確心裡也盤算著,他也想在立儲的問題上立功討好高太后,所以有些猶豫的說:“你的話儘管有道理,可是不知太后會怎麼看。”邢恕道:“嘉、岐二王子都是太后的親生子,可能太后不會有什麼意見的。”

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過了幾天,邢恕就假裝說家中庭院有顆桃樹開出了白花,可以供皇上治病,把太后侄子高公繪騙進了自己的家,秘密告訴高公繪來意,想他勸說太后立嘉、岐二王之一為皇帝。高公繪一聽這話,並沒有贊同,連連搖搖頭說:“這種事情千萬做不得,你難道想讓我高家大禍臨頭嗎?”說完,就告辭了。

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對於這些心懷歹意的人,高太后早有提防,她不準自己的兒子嘉王和岐王頻繁進入內宮,探視神宗的病情;一邊命人暗地裡做好一件10歲的孩童可穿的龍袍,準備給延安郡王登基帝位時穿。但是這個邢恕仍然沒有死心,又與蔡確秘密謀劃,準備將立儲的關鍵性人物,當時位居同章平事的宰相王銈約到宮中,逼迫他同意立神宗的弟弟嘉王為皇太子,如果不同意,就把他幹掉。同時邢恕又勾結開封府知府蔡京,讓蔡京屆時率領甲士埋伏在宮門外,隨時準備動手。一切謀劃定當,正要準備下手,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遲了一步,高太后早就已經和王銈商定了皇太子的人選,並已經奉請神宗同意,下詔告知民眾。5天以後,宋神宗逝世,皇太子趙煦即位,史稱宋哲宗。按照神宗的遺囑,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輔佐幼主。

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蔡確這人本是老奸巨猾之徒,他害怕由於在立儲這件事上已經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害怕太皇太后降罪下來,對自己不利,於是就在一次朝議時,提議恢復高遵裕的官位,妄圖再一次討好高太后。高遵裕是高太后的叔父,曾經當過龍神衛都指揮使。神宗元豐四年(1080年),他奉詔征討西夏,由於嫉妒涇原兵將領劉昌祚的戰功,於是故意貽誤戰機,致使宋軍全線潰敗。神宗聞報大怒,把他貶為郢州團練副使。蔡確想要討好高太后,然而高太后卻不吃這一套。高太后說:“靈武戰敗,害得百萬生靈塗炭不說,想當年,先帝半夜接到敗報,急得團團亂轉,徹夜不眠,從此落下病根。這都是高遵裕造成的,如今先帝屍骨未寒我怎能只顧私人親情,而不顧公議呢?”蔡確一聽這話只好惶惶而退。

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朝廷舉行殿試考舉人,按照前朝規矩,太后應當同皇帝一起坐在那裡主持考試,然而高太后卻不肯。神宗死後,大臣們請高太后在文德殿接受寶冊文書,高太后不同意,說道:“母后當國,非國之美事,文德殿是天子正殿,豈能由婦人去坐?就在便殿行禮吧!”高太后對自己的外家親屬,管束得更緊。有一年元宵燈節,皇宮中舉行宴會,太后的母親想進宮去觀燈,太后忙阻攔說:“夫人進宮觀燈,皇上必加禮遇。如果因我而違反祖先定下來的規矩,我則於心不安。”她只下令給母親賞賜一盞燈就算了,以後宮中每年就按這個規矩去做了。

她“垂簾”不“聽政”,比奸臣多個心眼,司馬光贊其“女中堯舜”

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太皇太后高氏染了重病,臥床不起。當時哲宗年已弱冠,且大婚禮成,可能是天意所為,高太后可以完成顧命重任了。她對前來探病的宰相呂大防等人說:“我病得嚴重,所慮惟有皇帝年少,還望卿等同心輔佐。”她還感慨萬分地說:“我一生為公而忘私,有一子一女,臨死前還不能相見!”說完眼淚不住地流!幾天後,高太后逝世,享年62歲,諡號“宣仁聖烈皇后”。縱觀高太后的一生,為公忘私,一切以社稷為重,對各地所進貢物,分文不取。她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后,被司馬光稱譽為“女中堯舜”!


分享到:


相關文章: